
[the sky;heaven] 雲霄和天河,指天空,比喻朝庭
氣淩霄漢
(1).天河。亦借指天空。《後漢書·仲長統傳》:“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趁此秋風,乘槎霄漢。” 元 喬吉 《水仙子·重觀瀑布》曲:“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乾。” 蕭三 《張家口贊》詩:“塞上歌聲沖霄漢, 蒙 漢 回 民齊起舞。”
(2).喻遙遠,高遠。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詩:“霄漢瞻佳士,泥塗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漢泥塗,彼此懸隔矣。” 宋 王安石 《緻仕虞部曲江譚君挽辭》:“它日白衣霄漢志,暮年朱紱水雲身。”
(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杜牧 《書懷寄中朝往還》詩:“霄漢幾多同學伴?可憐頭角盡卿材!” 明 高濂 《玉簪記·占兒》:“親在桑榆愁日暮,兒遊霄漢幾時歸。”參見“ 日邊 ”。
(4).喻高位;高居顯要的地位。 明 何景明 《畫鶴賦》:“籲嗟!鳥類比之君子,遇則霄漢,失則荊杞。”
“霄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hàn,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字面意義
“霄”指雲霄(高空雲層),“漢”指銀河或天河,合稱泛指天空的極高處。如《東周列國志》中“荊轲仰面呵氣,直沖霄漢”即形容氣勢直抵天際。
引申義
詩詞中的意象
常用于描繪壯闊的自然景象,如季羨林《二月蘭》中“紫氣直沖霄漢”,表現色彩的絢爛與空間的宏大;《聊齋志異·山市》中的“直接霄漢”則形容山勢高聳入雲。
情感表達
在古詩中常寄托對理想或仕途的向往,如唐代錢起詩句“霄漢常懸捧日心”,暗喻對朝廷的忠誠。
“霄漢”既具自然景象的直觀描繪,又承載文化中的高遠象征,常見于文學創作與曆史文獻。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霄漢(xiāo hàn)指的是蒼穹、天空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雨白,由傳世字向、日、又組成,又是一個上下結構的漢字。
霄漢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大雅·蕩之什·霄漢》:“景命命霄漢,戾天性命之。”可見,霄漢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詩經》中,用來形容壯麗的天空。
古時候霄漢寫作“霄漢”,它是繁體字的一種形式。繁體字的書寫形式相對來說比較複雜,比簡體字多一些筆畫和結構上的變化。
例如:“雲霄”、“藍霄”、“藍天白雲萬裡霄漢”。
與霄漢相關的組詞包括:“霄壤之别”、“風霄”等。
與霄漢近義詞有:“蒼穹”、“天穹”等,都是指天空的意思。
與霄漢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霄漢是指天空,如果要找一個相反的詞,可以使用“地府”或者“地獄”來表示地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