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國策·齊策六》:“ 秦始皇 嘗使使者遺 君王後 玉連環,曰:‘ 齊 多智,而解此環不?’ 君王後 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 君王後 引椎椎破之,謝 秦 使曰:‘謹以解矣!’”後以“解連環”比喻解決難題。 宋 辛棄疾 《漢宮春·立春日》詞:“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清 鄭燮 《與丹翁書》:“此等辭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辦,真是解連環妙手。”亦省作“ 解環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酷儒莠書》:“其意蓋倣 齊 君王後 以椎解環,不知環破即解,亂絲斬之仍不治也。”
(2).詞牌名。又名《望梅》、《杏梁燕》。雙調一百零六字,仄韻。《詞譜》卷三四:“此調始自 柳永 ,以詞有‘信早梅偏占陽和’,及‘時有香來,望明艷遙知非雪’句,名《望梅》。後因 周邦彥 詞有‘妙手能解連環’句,更名《解連環》。 張輯 詞有‘把千種舊愁,付與杏梁語燕’句,又名《杏梁燕》。”
“解連環”這一詞語具有雙重含義,既是一個曆史典故衍生的成語,也是古典文學中的詞牌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故事
典故出自《戰國策·齊策六》:秦昭王(或秦始皇)曾派人贈玉連環給齊國王後,問齊國是否有人能解開。群臣無策時,王後直接用鐵錘擊碎玉環,稱“已解”。此故事比喻以果斷方式解決複雜難題。
引申含義
後以“解連環”代指破解看似無解的困境,強調突破常規思維或采取非常手段。如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中“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即借典表達化解愁緒的難度。
起源與别名
作為詞牌名,《解連環》又名《望梅》《杏梁燕》,最早見于柳永詞作,後因周邦彥詞中“妙手能解連環”句得名。其格式為雙調106字,押仄韻。
代表作品
周邦彥的《解連環·怨懷無托》是經典之作,借“解連環”意象抒寫情感糾葛,如“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暗喻情絲難斷。
在當代文學中,“解連環”偶被用于人名或情節設計(如小說《盜墓筆記》中的角色),但核心仍圍繞“破解難題”的寓意展開。
該詞兼具曆史典故的智慧象征與文學創作的音律載體功能,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解連環是一個成語,含義是解開複雜的問題或困境。下面将為您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解連環的拆分部首是“角”和“心”,其中“角”為首部,表示詞義關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0。
“解連環”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漢書·魏相志下》中提到的故事。繁體字為“解連環”,其中“環”字是指一種環形的物體。
在古時候,漢字“解”和“連環”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解”的古字寫作“觧”,表示解開、解脫的意思;而“連環”的古字寫作“聯環”,意為環環相連。
1. 他的智慧幫助我們解連環,完成了這個複雜的項目。
2. 學習解連環問題可以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解謎、解脫、解決、解答、連串、連鎖、環形、環繞。
解疑、破題、解開、揭示。
造成、制造、制約、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