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石文的意思、刻石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石文的解釋

刻于石壁、碑碣上面的文字。《南史·範雲傳》:“下官嘗讀《史記》,見此刻石文。”參見“ 刻石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石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含義

刻石文指刻在石壁、碑碣上的文字,常用來形容言辭莊重嚴肅且不可更改。該詞由“刻石”(雕刻文字于石頭)和“文”(文字)組合而成,最初指古代為永久保存而刻于石碑的文獻,後引申為具有權威性、不可動搖的言論。

二、曆史背景與實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遊各地時曾命人刻石表功,現存七篇刻石文:

  1. 《峄山刻石》
  2. 《泰山刻石》
  3. 《琅琊台刻石》
  4. 《之罘刻石》
  5. 《東觀刻石》
  6. 《碣石刻石》
  7. 《會稽刻石》
    這些文獻多由丞相李斯撰寫,采用四字韻文形式,如《琅琊台刻石》為兩句一韻,其餘為三句一韻,兼具文學與曆史價值。

三、文學特點

  1. 結構嚴謹:文辭整饬簡潔,以渾樸風格著稱,被視為碑銘文學的源頭。
  2. 語言特色:采用四言句式,韻律感強,如《史記》中記載的刻石文“讀來琅琅上口”。
  3. 曆史影響:開創了帝王刻石紀功的傳統,對後世碑文寫作産生深遠影響。

注:若需查看完整的七篇刻石文内容或具體碑文翻譯,可參考《史記》《南史》等曆史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石文的意思

刻石文是指在石頭或其他硬質材料上刻寫的文字。這種文字刻在石碑、碑帖、墓碑等上面,用來紀念人物、記錄事件或傳承文化。刻石文通常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是文化遺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刻石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石文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刀”和“石”兩個部首。其中,“刀”是漢字的一種基本部首,表示刀具;“石”則表示岩石。刀部在刻石文中的位置是在上面,石部在下面。

從筆畫上看,刻石文的拆分部首加上它們各自的筆畫數分别是:刀(2畫)和石(5畫)。

刻石文的來源

刻石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古代龜甲和獸骨上刻寫的文字,用來進行蔔辭和祭祀,出現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金文則是西周至春秋時期使用的文字,用來鑄造青銅器上的銘文。

隨着時間的演變,刻石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書寫風格,被廣泛應用于刻碑、碑帖等文化藝術領域。

刻石文的繁體

刻石文的繁體字為「刻石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刻石文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漢字的筆畫結構更加複雜,且多變。刻石文中的字形較為古雅,筆劃線條清晰而歷史感濃厚。

刻石文的例句

1. 「古人刻石文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産。」

2. 「他用刻石文來紀念自己的父母。」

刻石文的組詞

1. 刻石碑 - 以刻石文方式刻寫的石碑。

2. 刻石技藝 - 刻石文的專門技藝。

3. 刻石藝術 - 通過刻石文表現的藝術形式。

刻石文的近義詞

1. 石刻 - 與刻石文意思相近,均指刻寫在石頭上的文字。

2. 碑刻 - 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可以是刻石文。

刻石文的反義詞

雕塑 - 是指以一種材料,如大理石、石膏等雕刻出來的立體藝術品,與石頭上的刻石文不同,它更注重形象的立體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