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于卑辱的地位。語本《老子》:“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三國 魏 曹植 《潛志賦》:“亮知榮而守辱,匪狥天以為通。”
“守辱”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理解,主要存在兩種解釋方向:
道家思想中的本義(源自《老子》): 指安于卑辱的地位,體現道家謙和守柔的處世哲學。語出《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這裡"守"意為保持、安守,強調在知曉榮耀的同時,主動選擇處于卑下之位,如同山谷般虛懷若谷,最終回歸質樸狀态。三國曹植《潛志賦》"亮知榮而守辱"即延續此意。
現代誤讀衍生義(部分詞典收錄): 有解釋将其解讀為"守護尊嚴,抵抗侮辱",這種含義可能與原典存在偏差,推測是受字面義("守"理解為守衛)影響産生的引申義,需注意語境區别。
辨析要點:
建議結合《老子》原文(第二十八章)及王弼注等經典注釋深入理解其哲學内涵。
守辱(shǒu r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宀”和“辱”。其中,“宀”是指房屋的意思,表示避免、防止的含義;“辱”表示恥辱、羞辱的意思。
守辱的部首是“宀”,守的部首也是“宀”,都屬于“宀”部;守辱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守辱這個詞語來源于《孟子·告子上》:“多行不義,必自毀也。故守辱在外,反人之道也。”這句話表達了将恥辱守在心中的重要性。
繁體字“守辱”為「守辱」。
在古代漢字中,守辱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他守辱于心,決不屈服于對方的侮辱。
守志、守節、守紀、守信、忍辱負重
保守、守口如瓶、守身如玉
失節、忍辱負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