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曲意逢迎,以取悅于上。《孟子·盡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 趙岐 注:“為苟容以悅君者也。” 朱熹 集注:“阿殉以為容,逢迎以為悅。”《後漢書·陳蕃傳》:“今臣蒙恩聖朝,備位九列,見非不諫,則容悅也。”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悅。”《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五年》:“至於論事苟取容悅,偷為一切之計,人主将何便於此!” 清 錢謙益 《太仆寺少卿陳大绶授中憲大夫》:“思得秉正守義之人,以幾疏穢鎮浮之效。士多容悅,此風寂寥。” 梁啟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以彼等之容悅與先帝之付托較,則先帝重乎?彼等重乎?”
“容悅”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容悅”指通過曲意逢迎、刻意迎合來取悅他人,尤其是上位者。其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的“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趙岐注解為“苟容以悅君”。後世如《後漢書·陳蕃傳》中“見非不諫,則容悅也”,唐代韓愈亦批評“苟且求容悅”的行為,強調君子應以正道相交。
在姓名學中,“容悅”被賦予積極寓意:
“容悅”既是一個帶有批判色彩的曆史詞彙,也可作為表達寬和愉悅的人名。需根據語境區分其褒貶含義。
《容悅》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喜悅、使人感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容貌、态度等美好和愉快。
《容悅》由兩個部首組成:⺮(竹)和 心(心)。
其中,⺮(竹)是第116個部首,代表了與竹子相關的意義。心(心)是第61個部首,代表了與心靈、情感相關的意義。
《容悅》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容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田子方》中:“樂遊者,其心裁也與?”意為“喜悅的遊玩者,其心境與誰相似?”。
後來,《容悅》逐漸被用于表示感到寬慰、欣慰和愉快的心情。
《容悅》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容悅」。
古時候,漢字《容悅》有時候也會寫作「容悅」、「容喜」或者「悅容」。
1. 見到老友,我臉上洋溢着容悅之情。
2. 這個成績讓我感到非常的容悅。
容貌、悅耳、儀容、容顔、開悅、容忍、悅動
開懷、高興、滿意、欣喜、樂意
失望、沮喪、苦悶、不滿、煩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