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容悅的意思、容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容悅的解釋

謂曲意逢迎,以取悅于上。《孟子·盡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 趙岐 注:“為苟容以悅君者也。” 朱熹 集注:“阿殉以為容,逢迎以為悅。”《後漢書·陳蕃傳》:“今臣蒙恩聖朝,備位九列,見非不諫,則容悅也。”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悅。”《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五年》:“至於論事苟取容悅,偷為一切之計,人主将何便於此!” 清 錢謙益 《太仆寺少卿陳大绶授中憲大夫》:“思得秉正守義之人,以幾疏穢鎮浮之效。士多容悅,此風寂寥。” 梁啟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以彼等之容悅與先帝之付托較,則先帝重乎?彼等重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容悅的詳細釋義

容悅(róng yu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特指一種逢迎讨好、曲意迎合的态度或行為。其核心含義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故意表現出順從、谄媚的姿态。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容悅”指“逢迎取悅”。其中“容”有容納、接受之意,引申為表面上的順從;“悅”即取悅、讨好。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來形容為讨好權貴而放棄原則的行為。例如《古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例句:“事君盡禮,人以為谄也;事君盡忠,人以為容悅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注疏),即批判表面恭敬實則谄媚的行為。

二、經典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孟子·盡心上》朱熹集注:“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朱熹在注解中強調:“事君者,當以正道責難其君,使之有為,不可但苟且以取容悅而已”,此處“取容悅”即指通過谄媚獲取寵信。

三、近義辨析

“容悅”與“阿谀”“谄媚”意義相近,但側重不同: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4. 《資治通鑒·唐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容悅”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容悅”指通過曲意逢迎、刻意迎合來取悅他人,尤其是上位者。其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二、出處與曆史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的“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趙岐注解為“苟容以悅君”。後世如《後漢書·陳蕃傳》中“見非不諫,則容悅也”,唐代韓愈亦批評“苟且求容悅”的行為,強調君子應以正道相交。

三、例句與用法

  1. 古文例句:
    • “阿殉以為容,逢迎以為悅”(朱熹集注);
    • “不宜苟且求容悅”(韓愈《上留守鄭相公啟》)。
  2. 現代用法:
    • 多用于貶義語境,如職場或官場中刻意讨好上級的行為。

四、延伸含義

在姓名學中,“容悅”被賦予積極寓意:

“容悅”既是一個帶有批判色彩的曆史詞彙,也可作為表達寬和愉悅的人名。需根據語境區分其褒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被聲别開蹊徑粃謬偪塞避走布行察納禅眼抄劄春風一度打卦當職風顛奉央福岡傅年父母格業供置廣漫鼓盛古直鶴鬓借迳姐妹核勁兵精忠報國謹慤襟要開物拉鋸嬾放蟉糅臨質龍标奪歸略遜一籌落戶墨守成規烹金品衡破業樵叟慶節求田蛇舅母什麽神秀石蟹黍尺輸入嗣紹談晤濤瀾騰頓通綜讬思先銘醎腥校短推長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