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絲制公服。按官品的高下,有紫襴、绯襴、綠襴等區别。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你文武兩班,空列些烏靴象簡,金紫羅襴,内中沒箇英雄漢,掃蕩塵寰。” 明 無名氏 《精忠記·挂冠》:“跳出利名關,脫下烏紗與羅襴,換麻6*衣草履,自覺身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羅襕漢語 快速查詢。
羅襕(luó lá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服飾類詞彙,特指古代一種以羅(輕薄絲織物)為材質制成的襕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唐宋至明代官員、士人穿着的一種袍服,其典型特征為上衣下裳相連,并在下擺處縫綴一道橫向的布幅(即“襕”),象征對傳統上衣下裳制度的遵循。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第9卷,第1023頁。
“羅”指質地輕透的絲織品,“襕”強調袍服下擺的裝飾結構。羅襕因材質昂貴且為禮制服飾,成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多用于官員常服或士人禮服。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三版)“羅襕”詞條釋義。
羅襕是古代服飾禮法的重要載體,其“橫襕”設計體現了“尊古複禮”的儒家思想,常見于祭祀、宴飲等正式場合,反映古代社會對衣冠制度的重視。
來源:《中國古代服飾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第287頁“襕袍”相關考據。
“羅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uó lán,具體釋義如下:
羅襕指古代絲制的公服,是官員的正式服飾。其顔色根據官品高低有所區分,例如紫色(紫襕)、紅色(绯襕)、綠色(綠襕)等,用以象征不同等級。
元代白樸在《梧桐雨》第二折中寫道:“文武兩班,空列些烏靴象簡,金紫羅襴”,通過“金紫羅襴”暗指高官顯貴,同時諷刺官員缺乏治國能力。
羅襕作為官服,常見于宋元時期,材質多為絲綢,設計兼具禮儀性與實用性,是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服飾研究文獻。
傲慢褒詞編織品閉禁秉誠博悉布什采絺倉谷側卧出恭牌單眼皮調人定昏頓軍惡草敢谏鼓告天子赓續貨機箭袖假批子接伴使解蘭靜德機偶酒保就佃句駮軍令如山倒鞫獄客民寇攘樂儀良沃臨摹六遂淪蕰旅逸面臨面面厮觑眇冥木介鳥歌爬梳剔抉凄楚勤兒容盛三十三天沙盆時辰鐘酸怆滕六天南海北鐵骊梯桄溫色霞蔚雲蒸歇馬杯亵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