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役使督促。《後漢書·樊宏傳》:“其營理産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則利歲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 陶 自歸,解裝課役,大修亭園,惟日與 馬 共棋酒。”
(2).賦稅及徭役。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其四,以糜費金寶減耗課役為損國也。”《隋書·高祖紀下》:“秋七月壬申,詔以 河 南八州水,免其課役。”《舊唐書·食貨志上》:“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課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含義:役使、督促。
用法:多用于描述對勞動力(如童仆、隸卒)的調度和管理。
例證:
含義:賦稅與徭役的合稱。
背景:古代“課”指按法規征收的賦稅,“役”指官府征發的勞役。
例證:
“課役”一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課役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強迫勞動、征召勞役。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語和彳,總共有11個筆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被廣泛使用于中國古代社會。
課役的繁體字為「課役」。
古時候,課役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例如「課隸」、「課隸」等,但整體意思保持一緻。
1. 在古代,農民常常被征召到城市進行課役。
2. 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很少被強制進行課役。
課役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與課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課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