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役使督促。《後漢書·樊宏傳》:“其營理産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則利歲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 陶 自歸,解裝課役,大修亭園,惟日與 馬 共棋酒。”
(2).賦稅及徭役。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其四,以糜費金寶減耗課役為損國也。”《隋書·高祖紀下》:“秋七月壬申,詔以 河 南八州水,免其課役。”《舊唐書·食貨志上》:“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課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解單字本義并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單字釋義
本義指“征收賦稅”,《說文解字》釋為“試也”,引申為考核、賦稅。在財政語境中特指按法規征收的稅項,如唐代“租庸調”中的“課”即指賦稅部分 。
原指“戍邊”,《周禮》注“役謂發兵起衆”,後泛指勞役、差役。古代戶籍制度下,“役”是百姓對國家承擔的力役義務 。
合成詞“課役”的專義
指賦稅與勞役的合稱,為唐代以降的財政術語:
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其中“租調”屬“課”,“庸”代役錢則關聯“役”制 。
曆史制度背景
課役制度與均田制綁定:
此制度至兩稅法改革(780年)後逐漸被貨币化稅收取代。
引申社會影響
課役負擔過重常緻“逃戶”現象,如杜甫《兵車行》中“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即映射課役苛酷的社會矛盾 。
權威參考來源:
“課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含義:役使、督促。
用法:多用于描述對勞動力(如童仆、隸卒)的調度和管理。
例證:
含義:賦稅與徭役的合稱。
背景:古代“課”指按法規征收的賦稅,“役”指官府征發的勞役。
例證:
“課役”一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八風八卦圖變律賓詞不動明王曹吏長離崇險儲明大筆一揮膽大心小叨塵叨登惡貫久盈房魏風言醋語浮侈腹股溝海戰沆沆合眼摸象嘉谷解散帻積結精醇精了眷求坎埳連城寶龍骧虎嘯隆燿命婦男仆内史府辟雍遷鼎搶籬牽合窮究乞食鵲梁三命散嗽傻瓜申審收拔绶草死而後已素舸隨俗沉浮跳鱗貼凈體類剃面土瓷塗龜外溢無腆象齒焚身狹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