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耳的意思、感耳的詳細解釋
感耳的解釋
觸耳。《管子·小稱》:“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 尹知章 注:“人以惡聲懼己,耳聞而感,則心不敢念非。”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感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觸耳”,即聲音或言語作用于聽覺器官後引發内心感受。以下是詳細解析:
-
基本釋義與讀音
讀音為ɡǎn ěr,其中“感”表示感知、觸動,“耳”指聽覺器官。該詞強調通過聽覺接收信息後産生的心理反應。
-
文獻出處與延伸
最早見于《管子·小稱》:“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此句說明古代明君通過警惕不良聲音(感耳)和不良現象(感目)來治理國家。尹知章注:“人以惡聲懼己,耳聞而感,則心不敢念非。”
-
應用與語境
現代語境中,“感耳”多用于描述聲音直接作用于聽覺的體驗。例如:“靜感耳邊難得清鳴”,或醫學描述“輕者僅感耳悶,數小時後即愈”,體現其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用法。
-
構詞與關聯詞
“感”在詞中體現“感知”義項,如“感動”“感慨”等;“耳”則關聯聽覺相關詞彙,如“耳目”“耳濡目染”。這種組合使“感耳”兼具感官體驗與心理反應的雙重屬性。
“感耳”作為古漢語詞彙,既承載了古代哲學中對感官與治理的思考,也延續到現代語言中描述聽覺引發的直觀感受,是漢語中“通感”表達的代表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耳(gǎn ěr):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通過聽到聲音或語言使人産生感受、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感字的部首是心,在左邊,耳字的部首是耳,在右邊。感字的筆畫數是13,耳字的筆畫數是6。
來源:感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莊子·漁父》一篇,該篇中寫到:“感耳之音而圖之于冊,騰蛟龍而清之于劍。”意思是通過聽到聲音,然後将其描繪在紙頁上,騰起龍形,然後以劍清水。這句描述中的“感耳之音”是指通過耳朵聽到的音樂聲。
繁體:感耳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感耳」。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耳」的寫法則基本相同。
例句:他聽到那首歌的時候,感耳之音令他深深地陷入了回憶之中。
組詞:感同身受、感受、感動、感知、感人等。
近義詞:感知、感受、覺察、領悟等。
反義詞:不感受、不覺察、不在乎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