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耳的意思、感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耳的解釋

觸耳。《管子·小稱》:“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 尹知章 注:“人以惡聲懼己,耳聞而感,則心不敢念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感耳”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側重于表達聲音或言語對聽覺及内心産生的觸動、影響或反應。它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更多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對聽覺感受的描述。以下是基于語言學及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感”:
    • 本義指外界刺激引發的心理反應或觸動,如感動、感受。《說文解字》釋為“動人心也”。
    • 引申為“影響”“響應”,強調主體對外部信息的接收與反饋。
  2. “耳”:
    • 指聽覺器官,代指“聽覺”或“聽到的内容”。
    • 在複合詞中常表示與“聽”相關的感受或效果(如“悅耳”“逆耳”)。

“感耳”組合:字面指“使耳朵(聽覺)有所感觸”,即聲音或言語通過聽覺渠道,引發聽者的情緒波動、心理共鳴或認知反饋。


二、深層含義與用法

  1. 聽覺層面的直接刺激:
    • 指聲音本身(如音調、節奏、音量)對聽覺感官的沖擊或不適感。

      例:尖銳噪音“感耳”,令人煩躁。

  2. 言語内容的心理觸動:
    • 特指所聽之言因内容尖銳、深刻或逆耳,引發聽者的反思、不適或情感共鳴。

      例:忠言逆耳利于行,其“感耳”之處恰是箴言的價值所在。

  3. 文學修辭中的通感運用:
    • 在古典詩文中,“感耳”可視為“通感”修辭的體現,将聽覺體驗轉化為心理感受。

      例:凄厲風聲不僅入耳,更“感耳”驚心,烘托悲涼氛圍(參考《文心雕龍·物色》對聲景交融的論述)。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漢語用例:

    雖未見于《說文解字》等字書單獨收錄,但“感”“耳”的獨立釋義及複合詞邏輯符合古漢語構詞法。類似表達可見于典籍:

    • 《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 – 強調聲音需經藝術加工(成文)才能成為觸動心靈的“音”,隱含“感耳”的審美過程。
    • 王充《論衡·譴告》:“刺耳者欲其聰也” – “刺耳”與“感耳”在引發聽覺警覺性上有相通之處。
  2. 現代詞典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雖未直接收錄“感耳”,但對“感”的釋義包含“感受;受外界影響而引起反應”,與“耳”結合可推導其義。相近詞如“逆耳”(《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聽起來不舒服”)亦佐證該構詞模式的合理性。


四、與近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點 情感色彩 與“感耳”關聯
悅耳 聲音美妙動聽 積極 反義,強調舒適感
刺耳 聲音尖銳或言語尖銳 消極 近義,但負面性更強
入耳 聲音傳入或内容被接受 中性 “感耳”強調聽後心理效果
動聽 聲音優美或言語吸引人 積極 與“感耳”的觸動性部分重疊

五、總結

“感耳”一詞融合了聽覺接收與心理反饋的雙重過程,強調聲音或言語通過聽覺渠道對聽者産生實質性影響。其價值在于揭示語言/聲音的穿透力——不僅是物理信號的傳遞,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催化劑。該詞雖罕用,但對理解漢語中“聲—心”互動的文化隱喻(如“聽德”“知音”)具有參考意義,多見于詩文評點或對特殊聽覺體驗的描述。

主要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禮記·樂記》(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4.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人民文學出版社注譯本)
  5.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感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觸耳”,即聲音或言語作用于聽覺器官後引發内心感受。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與讀音 讀音為ɡǎn ěr,其中“感”表示感知、觸動,“耳”指聽覺器官。該詞強調通過聽覺接收信息後産生的心理反應。

  2. 文獻出處與延伸 最早見于《管子·小稱》:“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此句說明古代明君通過警惕不良聲音(感耳)和不良現象(感目)來治理國家。尹知章注:“人以惡聲懼己,耳聞而感,則心不敢念非。”

  3. 應用與語境 現代語境中,“感耳”多用于描述聲音直接作用于聽覺的體驗。例如:“靜感耳邊難得清鳴”,或醫學描述“輕者僅感耳悶,數小時後即愈”,體現其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用法。

  4. 構詞與關聯詞 “感”在詞中體現“感知”義項,如“感動”“感慨”等;“耳”則關聯聽覺相關詞彙,如“耳目”“耳濡目染”。這種組合使“感耳”兼具感官體驗與心理反應的雙重屬性。

“感耳”作為古漢語詞彙,既承載了古代哲學中對感官與治理的思考,也延續到現代語言中描述聽覺引發的直觀感受,是漢語中“通感”表達的代表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挨延鞍馬勞倦北叟失馬不共戴天策府差牙承包城柴稱奬乘治出君措辭道笠導源打行杜如晦惡歹子風鈴高擡貴手海震好問衡紀後患無窮換鵝手宦者令灰窯胡攪夾七夾八戒告竭情金剛石婚浄住舍譏讪激贊決價具領掯除科頭徒跣輪齒偻翣名片南冠客撚支鰟皮皮軟前邊乾老子忍殿射柳壽光先生壽征壽軸束裝訟費填衛踢飛腳武貔無私有弊惡欲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