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耳的意思、感耳的详细解释
感耳的解释
触耳。《管子·小称》:“明王惧声以感耳,惧气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 尹知章 注:“人以恶声惧己,耳闻而感,则心不敢念非。”
词语分解
- 感的解释 感 ǎ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网络扩展解释
“感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触耳”,即声音或言语作用于听觉器官后引发内心感受。以下是详细解析:
-
基本释义与读音
读音为ɡǎn ěr,其中“感”表示感知、触动,“耳”指听觉器官。该词强调通过听觉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
文献出处与延伸
最早见于《管子·小称》:“明王惧声以感耳,惧气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此句说明古代明君通过警惕不良声音(感耳)和不良现象(感目)来治理国家。尹知章注:“人以恶声惧己,耳闻而感,则心不敢念非。”
-
应用与语境
现代语境中,“感耳”多用于描述声音直接作用于听觉的体验。例如:“静感耳边难得清鸣”,或医学描述“轻者仅感耳闷,数小时后即愈”,体现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用法。
-
构词与关联词
“感”在词中体现“感知”义项,如“感动”“感慨”等;“耳”则关联听觉相关词汇,如“耳目”“耳濡目染”。这种组合使“感耳”兼具感官体验与心理反应的双重属性。
“感耳”作为古汉语词汇,既承载了古代哲学中对感官与治理的思考,也延续到现代语言中描述听觉引发的直观感受,是汉语中“通感”表达的代表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二
感耳(gǎn ěr):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通过听到声音或语言使人产生感受、感觉。
拆分部首和笔画:感字的部首是心,在左边,耳字的部首是耳,在右边。感字的笔画数是13,耳字的笔画数是6。
来源:感耳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庄子·渔父》一篇,该篇中写到:“感耳之音而图之于册,腾蛟龙而清之于剑。”意思是通过听到声音,然后将其描绘在纸页上,腾起龙形,然后以剑清水。这句描述中的“感耳之音”是指通过耳朵听到的音乐声。
繁体:感耳这个词的繁体字为「感耳」。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感」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耳」的写法则基本相同。
例句:他听到那首歌的时候,感耳之音令他深深地陷入了回忆之中。
组词:感同身受、感受、感动、感知、感人等。
近义词:感知、感受、觉察、领悟等。
反义词:不感受、不觉察、不在乎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