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偻翣的意思、偻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偻翣的解釋

棺蓋邊的飾物。《呂氏春秋·節喪》:“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備之,黼黻文章以飭之。”《禮記·檀弓下》作“蔞翣”。《周禮·春官·巾車》“小喪,共匶路,與其飾” 唐 賈公彥 疏作“柳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偻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資料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讀音:lǚ shà(注音:ㄌㄩˇ ㄕㄚˋ)
詞性:名詞
核心含義:指古代殡葬儀式中棺蓋邊緣的裝飾物,常見于喪禮儀仗。

二、文獻溯源

  1. 《呂氏春秋·節喪》記載:“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此處“偻翣”與羽旄、珠玉等并列,強調其作為喪葬儀仗的裝飾功能。
  2. 異寫變體:
    • 《禮記·檀弓下》作“蔞翣”;
    • 《周禮》唐賈公彥疏中稱“柳翣”。

三、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如)誤将“偻翣”解釋為“駝背”,實為混淆了單字“偻”(lǚ/lóu,表彎曲)與複合詞“偻翣”的獨立含義。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先秦至漢代的喪葬禮儀,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呂氏春秋》《周禮》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偻翣

偻翣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人名的姓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姿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偻翣由偻(lǚ)和翣(shà)兩個部分組成。

偻的部首是人字旁,它共包含7個筆畫。

翣由習字旁和少部組成,它共包含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偻翣在《康熙字典》中有收錄,并表示為姓氏的一種。根據辭源的解釋,偻翣表示一種行為姿态,形容人走路時略微彎曲身體向前傾斜。

在繁體字中,偻翣可以寫作僂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偻翣也可以寫作偻僂、鷚翣、樓翣等形式。

例句

1. 他一副偻翣的樣子,走路總是低着頭。

2. 偻翣是他的特點,每次與他交談都要俯身聽他說話。

組詞

偻翣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偻翣行、偻翣兒、偻翣姿态等。

近義詞

與偻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彎腰、佝偻、駝背等。

反義詞

與偻翣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挺直、筆挺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