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虎貔。泛指猛獸,借指武士。 唐 人避 唐太祖 李虎 諱改。 前蜀 貫休 《賀鄭使君》詩:“ 三衢 蜂蠆陷城池,八詠龍韜整武貔。”參見“ 虎貔 ”。
"武貔"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溯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義構成
詞源參考:
《爾雅·釋獸》對“貔”的記載(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年,頁2630)
《說文解字注》:“貔,豹屬,出貉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456)
合成詞義
“武貔”指代勇猛善戰的軍隊,強調如貔獸般的威武氣勢。其用例多見于史書與詩文,如:
《晉書·周處傳》:“貔武冠于東南”
典籍出處:
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卷五十八)
象征意義
貔貅在傳統文化中為瑞獸,兼具勇武與祥瑞屬性。“武貔”既喻軍隊戰力,亦含“正義之師”的褒揚色彩。如明代何景明《觀軍裝十詠》:“武貔百萬夜銜枚”。
曆史語境
常見于描述将領統帥軍隊的威儀,如:
“統武貔之衆,振虎狼之師”(《南齊書·高帝紀》)
典籍出處:
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2年,卷一)
現代漢語中“武貔”已罕用,但“貔貅”作為獨立詞彙保留于民俗文化(象征招財辟邪)。需注意: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頁1231):“武貔,猶言虎貔。喻勇猛的将士。”
武貔是由象征武力的“武”與瑞獸“貔”合成的古漢語詞,專指威武勇猛的軍隊,承載古代對軍事力量的圖騰化表達,兼具勇武與祥瑞的雙重文化内涵。其語義在現代雖已式微,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經典史籍與文學文本。
“武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解釋如下:
“武貔”是唐代避諱文化下的産物,既保留了猛獸的原始意象,又承載了軍事勇武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獻。
愛迹鏖兵冰天雪窖鉢單步位彩旗城濮之戰打草蛇驚單褲悼心疾首瘨眩東谷鋒铄浮箭熕船光顧花鬟諱問見難絞殺借光節儉竭命積分學鯨珠饑莩開閉老底落下涼蟬煉液栎木绫羅綢緞靈眇六更曆營蒙莊子墨黑納坦内祠泊子倩巧契丹秦越窮身潑命毬杖認虧人品生扢紮生禽倏易斯幹台翰痛熱五角星無墨水無憑武元詳敏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