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射柳的意思、射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射柳的解釋

(1).指 春秋 養由基 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記·周本紀》:“ 楚 有 養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後用為善射的典實。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司馬裔碑》:“藏松寳劍,射柳琱弓,推誠 賈復 ,屈節 廉公 。”參閱《戰國策·西周策》

(2). 遼 金 時的一種競技活動。在場上插柳,馳馬射之,中者為勝。源于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周的儀式。《漢書·匈奴傳上》“大會蹛林” 唐 顔師古 注:“蹛者,繞林木而祭也。 鮮卑 之俗,自古相傳,秋天之祭,無林者尚豎柳枝,衆騎馳遶三周乃止。此其遺法。”《遼史·太宗紀上》:“射柳於 太祖 行宮。”《金史·禮志八》:“射柳、擊毬之戲,亦 遼 俗也, 金 因之。凡重五日拜天禮服,插柳毬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明 代射柳之法有異于前。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永樂 中,禁中有翦柳之戲。翦柳,即射柳也。 陳眉公 雲:胡人以鵓鴣貯葫蘆中,懸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蘆鴿輒飛去,以飛之高下為勝負。往往會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射柳是中國古代一項兼具軍事訓練與禮儀性質的競技活動,最早可追溯至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射習俗。該活動在遼金時期被納入國家禮制,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節慶民俗。其核心形式為:以柳枝為靶,騎士在疾馳中張弓搭箭,既要射斷枝條又要接住斷柳,展現精準騎射技藝。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射”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弓弩發于身而中于遠”,強調精準投射;“柳”作為靶物,既取其枝條柔韌難射的特性,又因柳樹在北方民族中象征生命力,承載着祈福禳災的文化内涵。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端午宮庭射柳時,需“伐鼓助射”,勝者賜金帛,彰顯其軍事演練與娛樂競技的雙重屬性。

該活動包含兩種主要形式:其一是“射柳條”,即懸挂活柳枝于百步外,射斷而接;其二是“射柳椀”,将葫蘆剖半系于柳幹,射中葫蘆者為勝。元代《析津志》特别記載了皇家射柳儀軌中“三矢為限,中者插翎為記”的等級評定制度。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射柳承載着古代弓箭文化的發展脈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指出,契丹射柳祭天儀式中的“靼鹘箭”、女真族射柳競技中的“鷹翎箭”,均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制箭工藝特色。明代以後,這項活動逐漸與端午節慶結合,衍生出佩戴柳葉冠、飲菖蒲酒等民俗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射柳”一詞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典故

指春秋時期楚國神箭手養由基的典故。據《史記·周本紀》記載,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柳葉,且“百發百中”,圍觀者數千人皆歎服其射術。後世以此作為精于射箭的象征。

二、古代競技活動

遼、金、元時期盛行的一種騎射競技,源于古鮮卑族的祭祀儀式:

  1. 形式:在場地插柳枝,騎手策馬以箭射柳,射中者為勝。具體規則包括:
    • 鮮卑族秋祭時,騎手繞柳枝馳騁三周(《漢書》注提及);
    • 遼金時期演變為節慶活動,如《遼史》載遼太宗“射柳于太祖行宮”。
  2. 文化意義:
    • 與薩滿信仰相關,柳樹象征女真族祖先保護神,契丹人通過射柳實施巫術,試圖削弱女真勢力;
    • 後融入漢族習俗,成為清明節傳統活動之一。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文學作品中多引用養由基典故,而曆史文獻中常指北方民族的騎射活動。其演變體現了軍事訓練、宗教儀式與民俗的融合。

别人正在浏覽...

安登安竪白玉琯綳杠崩傾别場花币錦撥撥籌拍村濁打褙導牖大聲疾呼颠蕩電子計算機風雨如晦負金腹枵貢會害人蟲橫汾什葫蘆題甲觀奸命交流電擠壑捐輸饋饩瞭風厘舉零圭斷璧流年似水路斃莽蒼彌封納款餒斃旁施棚橹遷塟巧垂勤身沙鷗深隍神龍馬壯深文巧诋壽樗收生婆司谏歲寒知松柏塌八四濤濑提刀退剪玩耍慰唁無塵子巫祝獻楚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