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頭徒跣的意思、科頭徒跣的詳細解釋
科頭徒跣的解釋
見“ 科頭跣足 ”。
詞語分解
- 科頭的解釋 .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注:“科頭,不著兜鍪。”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亂項
- 徒跣的解釋 赤足步行免冠徒跣。;;《戰國策;魏策》詳細解釋赤足。《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 陳澔 集說:“徒跣,無屨而空跣也。”《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 張鷟
網絡擴展解釋
“科頭徒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ē tóu tú xiǎn。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 科頭:指不戴帽子,光着頭;
- 徒跣:即赤腳,不穿鞋襪。
組合起來表示“光着頭、赤着腳” 的形象,多用于形容生活貧困或行為灑脫不羁的狀态。
2.出處與用法
- 來源關聯:該成語是“科頭跣足” 的變體,後者出自《戰國策·韓策》,描述士人因貧困而衣冠不整的狀态。
- 使用場景: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中,例如刻畫隱士的簡樸生活,或表現人物不拘小節、自由奔放的性格。
3.常見誤解
- 部分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缺乏智慧的人”,但這一說法與其他權威詞典及古籍用法不符,可能是對字面含義的誤讀。
- 正确含義應聚焦于外在形象,而非内在智力。
4.近義詞與擴展
- 同義表達:科頭跣足、披頭散發、粗服亂頭。
- 反義對比:衣冠楚楚、冠冕堂皇。
“科頭徒跣”以簡樸或灑脫的形象為核心,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 或《戰國策》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科頭徒跣:詞義解釋
《科頭徒跣》是指古代學者學習時不穿鞋而赤腳,代表了求學的刻苦精神和專注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科頭徒跣》的拆分部首是“黑口”(黑)和“足”(走),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科頭徒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路不行,不幹坐而問道,不冠而求仁。”其中“不冠而求仁”表達了學者在學習時不必追求名利,而應注重德行修養和學術研究。後來,“不冠”一詞被改為“科頭”,再加上赤腳的“徒跣”,形成了現代的詞語《科頭徒跣》。
繁體
《科頭徒跣》的繁體字為「科頭徒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然而,《科頭徒跣》這個詞語具體的古代寫法并未明确記載,因此無法确定其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1. 真正的學者應該像古人一樣,承繼《科頭徒跣》的精神。
2. 他一直堅守着《科頭徒跣》的原則,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顯著成果。
組詞
刻苦、學者、求學、學習、精神、專注、态度
近義詞
勤奮苦學、用功、刻苦鑽研、專心緻志
反義詞
懶散、漫不經心、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