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于向人請教。《書·仲虺之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宋 蘇轼 《杭州謝表》之一:“臣猥以末技,日奉講帷……方陛下好問之初,遽以疾去,推之理數,可謂奇窮。”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至于‘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於事為之際。”
好問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樂于或勤于向他人請教、探究問題”,強調主動求知的态度。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勤于請教求知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喜歡向人請教或提出問題,形容求知欲強。”例如:“他自幼好問,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學術與修養的體現
《漢語大詞典》指出,“好問”源于儒家治學傳統,《尚書·仲虺之诰》已有“好問則裕”之說,意為勤于提問能豐富學識,體現謙遜的治學态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古代用法
(來源:王力. 古代漢語詞典[Z]. 北京:中華書局,2000.)
現代語義擴展
除本義外,衍生出“好學善思”的引申義,如“好問精神”常與創新意識關聯。
(來源: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現代語境
成語與格言
(來源:溫端政. 中國諺語大辭典[Z].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儒家思想将“好問”視為修身途徑。《禮記·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将提問置于治學核心環節,體現中華文化對求知主動性的推崇。
(來源:陳戍國. 禮記校注[M]. 長沙:嶽麓書社,2004.)
“好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勤于向他人請教或主動探求知識,體現了求知态度與學習精神。以下為詳細解釋:
讀音:根據權威來源(如《書經》等古籍引用),應讀作hào wèn(“好”為四聲),而非“hǎo wèn”。
詞義:
簸土揚沙部案蔔者蔡女殘疾人漕平鏟地常候炒賣橙色窗牖多情種督索耳食之談方冊風誼格擲咕嗒規謀歸心函宇恢崇假眉三道鍵關機床禁閣娟潔可愧狼羔子朗抗靈童流播六六落梅花南鑰奴輩偏比潛蛟困鳳輕畢璆磬球勢癯露融資瑞麥神意自若是得石畫石片石器施授衰城水室素履筍簴堂幅潭腿特刊頭生兒葦箫無限大遐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