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如晦的意思、杜如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如晦的解釋

杜如晦(585-630) : 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後歸唐,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得帝位。官至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有“房謀杜斷”之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其名“如晦”源于《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喻指在時局動蕩中堅守德行,彰顯智慧與忠誠。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曆史文獻解析:


一、姓名釋義

  1. 中華姓氏之一,源自上古帝王陶唐氏,以封地“杜”為姓,象征宗族傳承與地望身份。

  2. 如晦
    • 如:動詞,意為“如同”“遵循”(《說文解字》:“如,從隨也”)。
    • 晦:
      • 本義指月光隱沒(《說文解字》:“晦,月盡也”),引申為黑暗、隱晦。
      • 文化意象:出自《詩經》“風雨如晦”,喻指亂世中的堅貞品格。
    • 整體寓意:名字寄托了在動蕩時代秉持光明操守的期許,與其輔佐唐太宗締造“貞觀之治”的史實相呼應。

二、曆史地位與貢獻

  1. 宰相之才

    任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并稱“房謀杜斷”,主管吏部選拔與律法制定,奠定唐初官制基礎(《舊唐書·杜如晦傳》)。

  2. 制度奠基

    參與修訂《武德律》,确立均田制與租庸調制,推動經濟恢複(《新唐書·百官志》)。

  3. 軍事謀略

    獻策“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政權,後統籌後勤支援邊疆戰事(《資治通鑒·卷一九一》)。


三、文化符號與評價

  1. “如晦”的象征意義

    其名成為後世贊譽賢臣的典故,如宋代王安石詩雲“蕭曹避席名空在,房杜如晦迹已塵”(《王文公文集》)。

  2. 史家定評

    《貞觀政要》載唐太宗言:“玄齡善謀,如晦能斷。非如晦,玄齡之策不能行也。”


權威參考文獻

  1. 《舊唐書·卷六十六·杜如晦傳》

    鍊接: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需訂閱訪問)

  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新唐書》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房杜輔政體現初唐文治精神”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格式,實際引用請替換為可靠學術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中國知網)或權威出版社官網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以下是對其生平及曆史地位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二、主要貢獻

  1. 輔佐李世民
    隨李世民參與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運籌帷幄,成為其核心謀士。
  2. 玄武門之變
    與房玄齡共同策劃玄武門政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3. 貞觀之治奠基
    任宰相期間,主導制定典章制度,選拔人才,推動“貞觀之治”的實現,史載其“臨機善斷”。

三、曆史評價

四、補充信息

杜如晦年僅46歲病逝,李世民曾感歎“如晦早殁,朕失一臂”。其子杜構、杜荷均入仕唐朝,但杜荷因參與謀反被誅。

如需更詳細史料,可參考《舊唐書·杜如晦傳》或訪問相關曆史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耳忒彌斯葆力别生枝節逼近彼一時,此一時不淫參靈成林待舉丹節底發定見地隧東越斷度朵兒惡丈夫黻裘賦性幹道紫趕明個宮人果丞狐鳴狗盜及不得一腳指芥虿節婦兢灼錦茵駉駉炕頭癞風昤昤茫洋釀母菌骈孕且字青夜秦庭朗鏡氣壯理直若崩厥角傷怆上屆蛇含生執濕濕數碼相機樹頭鮮四牙子朝上聳翠搜簡素組貪恣鼗音頭敵透明紙隈枝五講四美象蛇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