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iver rises in]∶發源,起源
黃河導源于青海
(2) [derive;originate]∶由某種事物發展而來
非導源于小儒乎。——清· 黃宗羲《原君》
(1).發源。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水導源東北 隴山 。”
(2).指引水出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又有 吳瀆 ,破山導源,注於 胥江 。”
(3).引申為事物的起源。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篇上》:“ 漢 賦雖體近《離騷》,而實導源《雅》《頌》。” 劉師培 《文說》:“自古詞章,導源小學。”
"導源"是現代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經過曆時演變形成完整體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285頁)和《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3卷第1126頁)的權威解釋,該詞的語義結構可分為兩個維度:
一、本義溯源 指河流的源頭起始,屬地理學術語。郦道元《水經注·河水》記載"河導源昆侖之墟",此處"導源"即指黃河發源于昆侖山脈的地理事實。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水文典籍,強調自然地理的客觀起源。
二、引申義項 經語義泛化發展,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初始階段。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雜劇導源于古之巫觋",此處将戲曲起源與古代祭祀儀式建立邏輯關聯,體現詞義的抽象化延伸。現代漢語中該用法常見于學術著作,如語言學論著中"漢字導源于甲骨文"的表述。
該詞的構詞法符合漢語聯合式合成詞特征,"導"含引導、起始義,"源"指事物根本,二字素義項疊加形成複合詞。《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指出這種構詞方式在唐宋文獻中已趨成熟,明清時期完成詞義定型。
“導源”一詞的解釋可歸納為以下方面:
發源/起源
指河流或事物的最初來源。如:
▸ 黃河導源于青海(地理發源)
▸ 水導源東北隴山(《水經注》記載)
由某事物發展而來
強調事物間的衍生關系。如:
▸ 迷信導源于無知(精神層面)
▸ 漢賦導源《雅》《頌》(文學演變,見)
與“起源”“發源”相近,但更強調明确的發展脈絡,多用于學術或正式語境(綜合)。
提示: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或文獻進一步查證具體用例。
哀惋奔沖摽遇不忒窗寮怵惕村集丹沙打礮雕镌調密鈍錘恩政二姓之好廢淹封鎖線縛雞之力俘斬幹蔭割刿規銀蝦蟆瘟荒草猾子诙俳鹄酸機阱積衰就許朗目疏眉老練累輩斂聚連璐璃燈栗駭嶺嶂厲飾流鬯馬明王難折孽牙偏跛乾嬭婆錢粟凄飈瓊香七遷遒忽讓官榮膺深炯世博會樹枝四存太淵危困文組無字句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