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策府的意思、策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策府的解釋

帝王藏書之所。《穆天子傳》卷二:“阿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之所謂策府。” 郭璞 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 唐 陳子昂 《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 杜司戶 炳靈翰林,研幾策府,有重名於天下,而獨秀於朝端。” 宋 蘇轼 《徐州謝兩府啟》:“如 軾 者才不逮人,學非適用,早塵策府,自知拙直之難安;屢乞守符,意謂苟安之善計。”《清史稿·藝文志一》:“因思策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鉅者羽翼經訓,重範方來,固足稱千秋法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策府是漢語古籍中表示皇家藏書機構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策"通"冊",指古代編連成卷的竹簡文獻,《說文解字》釋為"書編竹簡";"府"原指財物庫藏,《周禮》載"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二字組合後特指國家典籍文獻的儲藏處所,《古代漢語詞典》明确指出策府即"帝王藏書之所"。

二、制度沿革 該詞最早見于《穆天子傳》"曝策于羽陵",指周王室藏書處。漢代改稱石渠閣、天祿閣,唐代設集賢院,《新唐書·藝文志》記載"藏書之盛,莫盛于開元"。至宋代崇文院、明代文淵閣、清代四庫全書館,皆屬策府制度的延續。

三、功能特征 據《隋書·經籍志》載,策府具有三重職能:收藏"經史子集"四部典籍,整理"正禦本"規範文本,編纂《七錄》《群書四部錄》等國家書目。北宋程俱《麟台故事》詳述館閣官員"校雠、著述、典守"的工作體系。

四、文化象征 策府在文學作品中常喻指知識淵海,如王勃《九成宮頌》"玉策金縢,天門地戶",李商隱《為濮陽公陳許舉人自代狀》"學窺策府,文著翰林"。明清時期更衍生出"策府仙曹""芸台秘府"等雅稱。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麟台故事》中華書局校證本)

網絡擴展解釋

“策府”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è fǔ,其核心含義指帝王藏書之所,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從釋義、文獻引用及曆史引申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策府”原指帝王收藏典籍、文書的重要場所,類似于皇家圖書館或檔案庫。這一含義在《穆天子傳》《漢書》等古籍中均有體現,如《穆天子傳》卷二記載:“阿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之所謂策府。” 郭璞注釋進一步說明,策府是“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即保存重要文獻的官方機構。

二、文獻引用與曆史用例

  1. 唐代用例:陳子昂在《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中提到“研幾策府”,指杜審言曾在皇家藏書機構鑽研學問,凸顯“策府”作為學術核心的地位。
  2. 宋代用例:蘇轼的《徐州謝兩府啟》中“早塵策府”一句,以“策府”代指朝廷重要機構,反映其象征意義從藏書處延伸至權力中樞。

三、曆史引申:唐代“天策府”

唐代的“天策府”是這一概念的引申。李世民因戰功被封“天策上将”,設立天策府作為其幕府,招攬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才,逐漸成為政治核心。提到,天策府在玄武門之變中扮演關鍵角色,最終推動李世民登基。需注意,“天策府”是特定曆史時期的軍政機構,與“策府”原義需區分。

四、其他用法

偶見“策府”用于比喻學識淵博之地,如引用的造句“研幾策府”,但此類用法較少見。

“策府”本義為帝王藏書處,後因曆史事件衍生出特定機構名稱,需結合語境區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天策府的權謀故事,可參考的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草般運博接不摸頭侈離崇憚抽縮畜憤畜置村纣擔擔面道流等米下鍋典志雕剿調媚斷絕地繁絮封凍分壓電阻跟問國步過實阖攏緩音緊巴禁封日機素隽英壈坎蘭芝常生臨人龍幄簍籔甪裡迷密南選鬧情緖鳥明槃木朽株泡子河淺察漆匠奇能群虱處裈中褥瘡三官生産要素石表曙煙誦笃笃踏腳湠漫脫兔瓦刀網巾彎環吳舠無了詳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