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扶義的意思、扶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扶義的解釋

猶仗義。《史記·太史公自序》:“ 秦 既暴虐, 楚 人發難, 項氏 遂亂, 漢 乃扶義征伐。”《隋書·經籍志二》:“ 司馬遷 、 班固 ,撰而成之,股肱輔弼之臣,扶義俶儻之士,皆有記録。”《資治通鑒·秦二世皇帝二年》:“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 秦 父兄。” 胡三省 注:“餘謂扶義,猶言杖義也。” 元 柳貫 《宗忠簡公畫像作》詩:“扶義亟西征,敵愾為小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扶義是漢語複合詞,由“扶”與“義”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扶持正義、匡扶道義。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分析及經典用例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扶持正義;仗義。”強調行為主體對公理、道義的主動維護。例如:“扶義而動,衆之所戴。”(參見《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12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扶義”詞條,但對“扶”的釋義為“幫助、支持”,“義”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二者結合可推知“扶義”即支持正義事業的行為。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然常從王媪、武負贳酒……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高祖每酤留飲,酒雠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司馬遷以“扶義而西”評價劉邦起兵反秦的正當性(原文:“扶義而西,不虐無道”),此處“扶義”指秉持正義之師的名義。

  2. 《後漢書·窦融傳》

    “融于是決策東向,以書責讓隗嚣曰:‘……今豪傑競逐,百姓塗炭,雖欲扶義救世,安可得乎?’”

    此處“扶義”與“救世”并列,強調以正義手段拯救亂世的使命感。


四、現代語境延伸

當代使用中,“扶義”多見于曆史、文學領域,形容堅守道義、匡扶正義的精神,如:

“他一生扶義而行,為弱勢群體奔走發聲。”

該詞亦與“仗義”“行俠”等構成近義關聯,但更側重對公理的系統性維護,而非個人義氣。


“扶義”是承載儒家倫理觀的動詞性複合詞,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古籍用例與字源演變,核心始終指向對正義原則的實踐性支持。現代使用雖漸少,但仍為描述崇高道德行為的關鍵詞。

(參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網絡擴展解釋

“扶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秉持道義、仗義行事,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文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扶”指支持、秉持,“義”指道義、正義,組合後表示依靠或維護正義的行為。例如《漢書》中“扶義而西”意為憑借道義向西進軍,強調以正義為行動準則。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史記·太史公自序》
    提到“漢乃扶義征伐”,指漢朝憑借道義發起征讨。
  2. 《資治通鑒》
    胡三省注釋“扶義”為“杖義”,即依仗正義。
  3. 《隋書·經籍志》
    用“扶義俶傥之士”形容堅守道義且灑脫的賢士。

三、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于贊頌堅守原則的人物或行為。例如:“他扶義直言,不畏強權。”

如需進一步了解“扶”字的詳細釋義(如攙扶、扶持等本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坐邊燧饆饠不滿才多識寡常在朝莫床頭捉刀人頂碰東魯鬥麗争妍哆啰嗹遏佚風癱紛緼輻射對稱幹隔澇漢子閣束沽譽咍樂河倉歡欣毀瓦畫墁禍為福先蹐促疾吏精爽金筭開朗累路裂拆靈位六犯清音陋室銘綿裡鍼廟筭默歎拿訛牛儈徘徊盤銘鞶纓破命蒲桃髻情報局七事八事盛虛耍舌頭松龛桃雀特技攝影田種馱梁圍隨文驗倭夷無啟民無頭榜鄉人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