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憎恨獄吏。《漢書·路溫舒傳》:“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2).指病困的小官吏。 清 顧炎武 《贈路舍人》詩:“窮交義重千金許,疾吏情深一上書。”
"疾吏"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疾"與"吏"兩個單字構成。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疾"在《說文解字》中解作"病也",引申為憎惡、痛恨之意,《論語·泰伯》即有"疾之已甚"的用例;"吏"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官員,《周禮》注疏稱"吏,治人者也"。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汲鄭列傳》,描述漢代名臣汲黯"好直谏,數犯主之顔色",因對貪腐官吏深惡痛絕,故被史家評價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遊俠,任氣節,内行修絜,好直谏,數犯主之顔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直谏,不得久居位"。其中"疾吏"特指對官吏惡行的強烈憎惡。
古代注疏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強調:"疾吏謂憎惡官吏之貪暴"。這一釋義被《漢語大詞典》收錄,定義為"憎恨厭惡官吏"(見《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15頁)。現代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教材中亦引此例,說明該詞反映古代清流士大夫對官僚體系弊端的批判态度。
“疾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憎恨獄吏
這一解釋源自《漢書·路溫舒傳》,其中提到“此皆疾吏之風”,指當時社會對獄吏嚴酷執法、濫用職權的憎恨。這裡的“疾”意為憎惡,“吏”特指獄吏,反映了古代司法體系中的矛盾。
病困的小官吏
清代顧炎武在《贈路舍人》詩中寫道“疾吏情深一上書”,此處“疾”指疾病或困苦,“吏”為低級官員,合指生活窘迫、處境艱難的小官吏。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疾吏”解釋為“勤勉的官員”,認為“疾”表迅速、“吏”指官員。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或現代引申,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路溫舒傳》原文或清代詩文注解。
阿平絶倒白練衣百年偕老筆句泊泊不可名狀谶辭枨枨吃栗多馳名天下吃喜出眼點字恩深愛重彷彿費失風竿腐闆格制關訪光餅憨聲憨氣花炬黃金世界蕙炷溷索價目江翻海擾踐山極冠進草鲸工船精神滿腹酒社捐背空性袴鞾來事淩牿流水作業镂身淪忽螺栓密姻模範腦子孽豎蒲類海青年青楊巷親嘴然腹十二公送究鐵人梯亂文貍五衆相首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