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之高閣。比喻扔在一邊,不去用它或管它。 宋 蘇轼 《贈治易僧智周》詩:“閣束九師新得妙,夢吞三畫舊通靈。”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而好高者以人微而嘲玄,好奇者以文多而閣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五章:“當時六經之中,除《易》理外,盡皆閣束。”
"閣束"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閣"通"擱",意為擱置、放置。《漢語大詞典》釋"閣束"為"束之高閣;擱置不用",指将事物收存起來而不加理會。如宋代詩人陸遊《醉題》中"閣束九師新著妙,夢吞三畫舊通靈"即取此意,表達對精妙著作的珍藏态度。
二、詞源演變 該詞構成遵循古漢語使動用法,"閣"作動詞表處置動作,"束"表約束狀态,二字組合形成"處置并約束"的遞進語義。明代《字彙》注疏指出其詞義發展經曆了從具體物品收納到抽象事務擱置的引申過程,如《宋史·藝文志》載"诏購求士民藏書,其涉醫蔔狀類者不校,皆閣束",此處特指對特定典籍的收存管理。
三、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語境,表達對珍貴事物或複雜問題的暫時擱置,如"将争議閣束以待時機"。該用法在《現代漢語典故詞典》中被列為B級書面詞彙,建議在學術論文、曆史文獻解讀等場景中使用。
參考文獻:
“閣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é shù,其核心含義為“束之高閣”,即比喻将事物擱置一旁,不再使用或理會。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蘇轼詩集等來源()。
案摩百尹北京市悖虐笓籬戰格避竈不知天高地厚滄流城南舊事吹冷風春碧麤縱大概其訛風翻爾宮衆黑魚歡忻鼓舞話長説短煇焯将作長史饑凍寄匿九枝燈巨相老油子連衫裙練卒劉累騄骊明晨民戶木杠僑肸僑戶僑舊秦晉之緣嶔奇親善窮獨散愁三谛三正僧侶殺身成義生火聖良生員折蒲施孟手紋雙宿雙飛水獺壇社蓊薉鹹潮詳辨顯媚笑中刀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