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夷的意思、倭夷的詳細解釋
倭夷的解釋
纡回曆遠貌。《詩·小雅·四牡》“周道倭遲” 陸德明 釋文:“《韓詩》作‘倭夷’。”
我國古代對日本人的稱呼。《剪燈馀話·武平靈怪錄》:“ 貴可 辟孝廉,除 嘉興府 同知, 倭 夷登岸,失不以聞,被罪死秋官獄中。”《明史·兵志三》:“島寇 倭 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郭沫若 《厓門》詩:“古祠已毀 倭 夷火,危石猶存 宋 帝蹤。”
詞語分解
- 倭的解釋 倭 ō 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倭奴。倭寇。倭刀。 倭 ē 古同“逶”,逶迤。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夷的解釋 夷 í 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夷。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 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夷雜處(?)。 平,平坦,平安:化險為夷。 弄平:夷為平地。 消滅:夷滅。族夷(誅殺犯罪者家族)。 等輩:“諸
專業解析
"倭夷"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源、曆史語境及語義演變來理解:
一、字義解析
-
倭 (wō)
- 本義指"順貌",見于《說文解字》:"倭,順皃(貌)。從人委聲。"(《說文解字·人部》)
- 後專指古代日本或日本人。漢代已用"倭"指代日本列島居民,如《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漢書》卷二十八)
-
夷 (yí)
- 原指東方部族,《說文解字》釋:"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說文解字·大部》)
- 引申為對周邊民族的泛稱,含"未開化"之意,如《禮記·王制》:"東方曰夷。"
二、詞彙含義
"倭夷"為複合詞,常見于明清文獻:
- 曆史指代:特指古代日本族群,如明代抗倭文獻中稱日本海盜為"倭夷"(《明史·日本傳》)。
- 語義色彩:含文化貶抑性,體現古代華夏中心觀對異族的稱謂,現代因含歧視意味已罕用。
三、語義演變
- 中性→貶義:早期如《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客觀記載倭人風俗;明清後因倭寇侵擾,"倭夷"漸帶貶義。
- 現代禁用:當代漢語因尊重民族平等,此類稱謂已被"日本""日本人"等中性詞取代。
四、權威參考
- 釋義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倭夷"詞條:"舊時對日本人的蔑稱"。
- 字源考釋參考《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曆史用例見《明史·外國傳三·日本》(中華書局點校本)。
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語境詞彙,現代交流中應避免使用,以符合文明互鑒原則。研究曆史文獻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倭夷”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纡回曆遠貌(古義)
源自《詩經·小雅·四牡》“周道倭遲”的異文記載,《韓詩》寫作“倭夷”,形容道路迂回曲折、漫長遙遠。
-
古代對日本人的稱呼
自漢代起,“倭夷”多指日本人。《史記》《明史》等文獻中,該詞用于描述日本族群或倭寇,如《剪燈馀話》記載明代倭寇侵擾事件。
二、語義演變與使用語境
- 早期中性描述:先秦至漢代,詞義側重地理特征,無貶義。
- 後期貶義色彩:隨着倭寇侵擾(如明代東南沿海),逐漸帶有歧視性,如郭沫若詩“古祠已毀倭夷火”反映其侵略行徑。
- 現代使用建議:當代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可用于客觀描述,但需注意其曆史背景,避免直接用于稱呼日本人,以免引發誤解。
三、語言結構
- 構成:由“倭”(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和“夷”(中原對四方族群的泛稱)組合而成,屬偏正結構。
- 拼音:wō yí(注音:ㄨㄛ ㄧˊ)。
四、相關文獻與例句
- 《韓詩》:“周道倭遲(夷)”
- 《明史·兵志三》:“島寇倭夷,在在出沒”
- 明代對聯:“倭夷猶未殄,展望漫天烽火”
建議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分析中結合具體語境使用該詞,日常交流中推薦使用中性表述如“日本人”或“古代日本族群”。
别人正在浏覽...
矮凳暗當柏人班枝花荜門博簺才方愁憂穿求楚王風達巷頂費煩懑扶婁高情逸興根端恭畏館使骨董行國際河流韓非子紅汗滑澤诙詭混濁茄袋借身報仇績謀井井有緒進退兩難零雨理索李益疾鹿夢麻蛋馬肆門無雜客魔怪弄參軍砰韸求三拜四栖約羣小三年碧山嵓申旦盛強束手自斃四大天王隨波逐浪素事讨分曉讨讁銅雀妓菟苑菀菀梧子賢藩小舞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