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ng about;pace up and down]∶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hesitate]∶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teeter on]∶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1).往返回旋;來回走動。《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後能去之也。” 楊倞 注:“徘徊,回旋飛翔之貌。”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父﹞即佯為販鬻者,徘徊道上。”《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爺 行了一回禮,拘束狠了,寬去了紗帽圓領,換了方巾便服,在閣上廊沿間徘徊徘徊。”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在這條街漫步徘徊,忽然發現了通俗閱報社的招牌,挂在商場的樓上。”
(2).猶彷徨。遊移不定貌。《漢書·高後紀》:“ 産 不知 祿 已去北軍,入 未央宮 欲為亂。殿門弗内,徘徊往來。” 顔師古 注:“徘徊猶仿偟,不進之意也。” 晉 向秀 《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唐 柳宗元 《南澗中題》詩:“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魯迅 《三閑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變成同意者,反對者變成徘徊者’了。”
(3).流連;留戀。《漢書·杜欽傳》:“ 仲山父 異姓之臣,無親於 宣 ,就封於 齊 ,猶歎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将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将軍哉!”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 宋 蘇舜欽 《滄浪亭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 滄浪 焉。”《明史·湘王柏傳》:“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 ********* 《出昱嶺關記》:“西看看夕陽,東望望山影,總立了約有半點鐘之久,還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漢 班固 《西都賦》:“大路鳴鑾,容與徘徊。”《文選·張衡<南都賦>》:“揔萬乘兮徘徊,按平路兮來歸。” 李善 注:“徘徊即遲遲也。《毛詩》曰:行道遲遲。” 張銑 注:“徘徊,安行狀。” 宋 蘇轼 《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閒。” 殷夫 《獨立窗頭》:“新月徘徊于絲雲之間,遠地的工地機聲隆隆。”
(5).猶回環。《西京雜記》卷三:“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詩:“窈窕奇峰疊古苔,望 秦嶺 外勢徘徊。”
(6).見“ 徘徊花 ”。
“徘徊”是一個漢語動詞,通常有以下幾層含義:
基本詞義
指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常帶有無目的或猶豫不決的狀态。例如:“他在公園的小徑上徘徊良久,始終沒有決定是否要赴約。”
動作與心理的雙重性
既可描述具體的物理動作(如“在門口徘徊”),也可比喻内心的猶豫或矛盾。例如:“面對職業選擇,她内心徘徊不定。”
文學與象征意義
在文學中,“徘徊”常被賦予更深的意象,如象征時間的流逝、命運的無奈或情感的糾結。例如古詩“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孔雀東南飛》),暗含人物内心的掙紮與悲劇性。
常見搭配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徘徊”既是一個具象動作的描寫,也是心理狀态的隱喻,廣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中。其核心在于“不确定感”,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點。若需進一步分析某段文本中的“徘徊”含義,可補充提供例句。
徘徊,意為猶豫不決,不斷往返,拿不定主意。該詞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13。
徘徊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字演變而來。該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徬徨。
在古時候,徘徊的漢字寫法是有所不同的。其古漢字寫法為「徘」「䯫」「陂」。現代漢字寫法統一為「徘」。
以下是一些使用徘徊一詞的例句:
1. 他在決定是否要辭職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時常徘徊不定。
2. 她在十字路口徘徊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向右走。
3.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他,讓他陷入了徘徊的境地。
徘徊的一些組詞包括:彷徨、徘徊紅塵、猶豫徘徊、徘徊不決等。
與徘徊近義的詞語有:猶豫、遲疑、躊躇、彷徨等。
反義詞包括:堅定、果斷、毅然、決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