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立社樹,祀神主。 夏 以松為社樹,因以“松龕”代指 夏 代神主。 南朝 梁 庾肩吾 《亂後經夏禹廟》詩:“松龕撤暮俎,棗逕落寒叢。” 唐 嚴維 《陪皇甫大夫谒禹廟》詩:“竹使羞 殷 薦,松龕拜 夏 祠。”
“松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祭祀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松龛”指古代立社樹、祀神主的儀式。夏代以松樹作為社樹(象征社稷的神樹),因此“松龛”被用來代指夏代的神主(即祭祀對象)。
部分資料(如)提到“松龛”形容人神态慵懶,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差異較大,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混淆。建議以權威典籍和詩文用例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松龛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以松樹制作的供奉神像的小龛,常見于一些寺廟、廟宇等宗教場所。松龛也可以指代放置佛像或其他神像的小龛。
松龛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樹木有關。它共有12筆,其中部首占據一筆,其他11筆組成了“龛”的部分。
松龛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其中“松”表示松樹,而“龛”表示龛位,即供奉神像的小空間。繁體形式為“鬆龕”,保留了原始的寫法和發音。
古時候,松龛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鬆龕”,較現代寫法多出一個額外的“鬆”字。這種寫法是古代的通行寫法,在後來的演變中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寫法。
1. 寺廟裡的松龛上擺放着一尊古老的佛像。
2. 每年的正月十五,民衆會到寺廟中敬拜松龛。
組詞:松樹、松風、木龛、神龛
近義詞:松木龛、松樹龛
反義詞:空龛、空靈、無供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