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攔拒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段氏》:“居年餘,二妾皆有身,舉家皆喜。於是氣息漸舒,凡諸侄有所強取,輒惡聲梗拒之。”
“梗拒”是由“梗”和“拒”兩個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從漢語構詞法分析,“梗”本義指植物的枝莖,引申為阻塞、妨礙(如“梗塞”“作梗”);“拒”表示抵抗、不接受(如“拒絕”“抗拒”)。兩者結合後,“梗拒”可理解為通過強硬手段阻礙并拒絕,多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物的堅決抵制态度,例如:“他梗拒了所有不合規的請求”。
該詞屬于現代漢語中的邊緣詞彙,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等權威辭書,但在網絡語境及方言使用中偶見其表意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語義權重。
“梗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ěng jù”,其核心含義是阻攔拒絕,常用于描述态度堅決地抵制或反對某事物。
基本釋義
指通過言語或行動阻攔并拒絕他人的要求或行為,帶有明顯的對抗性。例如在《聊齋志異·段氏》中,主人公對侄子們的無理索取“惡聲梗拒之”,即通過嚴厲言辭拒絕。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蒲松齡的文學作品,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拒絕時的強硬态度。例如:“凡諸侄有所強取,辄惡聲梗拒之”。
構成解析
與其他解釋的差異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堅決拒絕”,但更多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及文獻用例支持“阻攔拒絕”這一含義。二者在語境中可結合理解,但“阻攔拒絕”更貼近實際用法。
八角鼓比劃猜刻操刀制錦側目單價道邊苦李搗蓍大鼜達巷釘春盛逗宿端溪鍛壓蠹蝝服過趕明兒汗汗沺沺和愉花燼狐鳴篝中漿家蛟龍吼借道積愚狼子獸心良佐令人切齒六國溜撒綿痼廟市麋首牡丹江市平一公匹如閑千島湖淺略取譬人事關系若敖鬼三年之艾散雜散州珊瑚礁甚般戍人松耳松仁素心人炭精藤蘿體式彤銮拖纏脫缰挖耳無聲片無轍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