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idelong glance]∶偏着頭看,形容聽得入神
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 [fear]∶不敢從正面看,形容畏懼
鄉之行劫縛者,側目莫敢過其門。——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童區寄傳》
(1).不敢正視,形容畏懼。《戰國策·秦策一》:“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 唐 李白 《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序》:“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側目。” 沙汀 《淘金記》第一章:“在他身後一席上,一共有五個茶客,全是江湖上的朋友,曾經憑着手6*槍或者骰子使人側目,但是現在已經規矩起來了。”
(2).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漢書·鄒陽傳》:“今 爰盎 事即窮竟, 梁王 恐誅。如此,則太後怫鬱泣血,無所發怒,切齒側目於貴臣矣。” 宋 歐陽修 《書簡·與孫威敏公》:“至於辨讒謗,判忠邪,上不損朝廷事體,下不避怨仇側目,如此下筆,抑又艱哉!”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 始皇 之暴戾恣睢,雖人皆側目,而卒無敢發難者,必待其死而後反側四起。” 吳組缃 《山洪》三十:“ 長慶兒 的笑嚷引起全堂的側目。”
(3).斜眼旁視。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五:“ 樂華 側目凝想,同時把收據藏進衣袋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側目漢語 快速查詢。
“側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è m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表示畏懼或敬畏
指不敢正視對方,常形容因敬畏而斜視。例如《戰國策·秦策一》提到“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體現因畏懼而不敢直視。
表示憤恨或不滿
斜目而視,帶有怒意或敵意。如《漢書·鄒陽傳》中“切齒側目于貴臣”,描述因憤恨而斜視。
形容被吸引或專注
在特定語境中,可表示因專注而偏頭注視,如《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中“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體現入神傾聽的狀态。
“側目”既可表達因畏懼而不敢直視,也可體現因憤怒或不滿的斜視,少數語境中表示專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文獻。
側目是指目光從側面投射出去,表示觀察、注視或懷疑。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目光通常會向一側偏轉,目光聚焦在某個對象或行為上。
側目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立刀旁)和目(目字旁)。其中⻖部表示"人",目部表示"眼睛",合起來就代表觀察或注視的意思。
側目一共包含了7個筆畫,筆畫數不算多,比較容易書寫。
側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盜跖列傳》中。繁體字的寫法為「側目」,基本上和簡體字一樣,隻是習慣上使用了繁體字的書寫。
古代漢字中的側目寫作「側目」。這和現代寫法相比,部首的位置有所變化。在古代寫法中,人字部分在目字上部,形狀更接近視線從側面投射的形态。
1. 看到窗外有人拿着望遠鏡側目觀察,我不禁好奇他在尋找什麼。
2. 他側目一笑,仿佛對着我說了什麼有趣的事。
組詞:側目觀察、側目瞪眼、側目環顧
近義詞:側目注視、側目打量、側眼旁觀
反義詞:正視、直視、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