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大聲吟嘯。 唐 杜甫 《從事行贈嚴二别駕》詩:“把臂開樽飲我酒,酒酣擊斂蛟龍吼。” 宋 蘇轼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蛟龍吼”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比喻大聲吟嘯”,常用于形容聲音洪亮或氣勢磅礴的場景。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由“蛟龍”(傳說中能興風作浪的神獸)與“吼”(猛獸的叫聲)組合而成,通過比喻手法将人的吟嘯聲比作蛟龍的咆哮,強調聲音的震撼力。
杜甫詩句
唐代杜甫在《從事行贈嚴二别駕》中寫道:“酒酣擊斂蛟龍吼”,描繪飲酒至酣暢時擊節高歌的豪邁場景。
蘇轼詩句
宋代蘇轼《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中“不知誰作蛟龍吼”,則通過此詞表現創作時的激昂狀态。
該詞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中以物喻聲的修辭傳統,通過神話生物的意象賦予聲音以具象化的力量感,常見于描寫文人豪情、藝術創作或自然壯景的語境。
提示:如需查詢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杜甫、蘇轼相關詩集(來源含、4、5)。
《蛟龍吼》是一個成語,意為龍怒而發出的吼聲。它由“蛟”、“龍”和“吼”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蛟:由蟲部和交叉的父字頭組成,總共14畫。
- 龍:由龍部和衆多符號組成,總共16畫。
- 吼:由口部和吏字旁組成,總共6畫。
來源及繁體:
《蛟龍吼》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蛟龍是傳說中的神秘生物,象征着強大和威猛。蛟龍吼聲可比作雷鳴,聲震四方,它的威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用“蛟龍吼”形容聲音嘹亮、威勢雄渾。
在繁體字中,“蛟龍吼”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蛟的形狀更類似于現代的“虺”,而龍的寫法則有一定的差異。吼的寫法與現代漢字一緻。
例句:
1. 巨浪翻湧,蛟龍吼聲隆隆。
2. 他的威勢如蛟龍吼,讓人聞風喪膽。
組詞:
1. 蛟龍:指巨大的蛟龍,也可用來形容力量強大的人。
2. 吼聲:指嘹亮、威勢雄渾的聲音。
近義詞:
如雷轟頂、雷霆萬鈞、吼聲如雷等。
反義詞:
微音細語,沉默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