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rm of characters]∶文字的式樣,拼音字母有手寫體和印刷體兩種體式
(2) [form of literary works]∶體裁
詞和律詩體式不同
(1).體裁格式。 南朝 梁 陶弘景 《與武帝啟》之三:“惟 叔夜 、 威輦 二篇,是經書體式。”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禮部奏拟立到歲試辭學兼茂科試格:‘制依見行體式,章表依見行體式。’”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雖臨危抒憤,詞意淺露,而其體式,亦皆 楚 歌也。”
(2).體制法度。《北齊書·許惇傳》:“ 齊 朝體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為之。”《陳書·孔奂傳》:“ 奂 博物彊識,甄明故實,問無不知,儀注體式,牋表書翰,皆出於 奂 。” 明 李東陽 《蒙泉公補傳》:“為政自有體式,盜賊責兵部,姦宄責法司。”
(3).字體式樣。如:拼音字母有手寫體和印刷體兩種體式。
“體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作或姿态的形态
指人體在特定動作中的規範、得體姿态,強調動作的美觀性和形态特征。例如瑜伽中的體式注重身體姿勢的準确性和協調性。
事物的形态或方式
可引申為物體擺放、布局等形式,如“連體式電木耳生鐵鍋”中的結構設計。
文字的式樣
指書寫或印刷的字體形式,如手寫體與印刷體的區别。
文學體裁與格式
體制法度
古代文獻中可指國家或禮儀的規範制度,如《北齊書》提到的“儀注體式”。
書法與藝術
指書法作品的風格或藝術表現形式,如“行書體式”“楷書體式”。
“體式”的核心含義圍繞形态、規範、分類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在文學中側重體裁格式,在運動或藝術中則強調動作或形式的規範性。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體式,可參考中的調式分類(如慢調、令曲)。
《體式》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代身體的姿勢、動作的形式,也可以指代文章、演講等的組織結構和表達方式。
《體式》的拆分部首是“⺢”(身體部首),其總筆畫數為10。
《體式》的簡體字來源于繁體字“體式”,繁體字保留了古代對漢字結構的刻劃和形象,更加具有書法藝術的特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例如,繁體字“體”中的“骨”部分寫為“⺼”(肉部),而“示”部分寫為“⺶”(礻部),形象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1.他的體式相當标準,讓人不由自主地對他的運動技巧贊歎不已。
2.在演講中,我們需要合理運用各種體式,以吸引聽衆的注意力。
1. 體操:以身體姿勢和動作為基礎的運動項目。
2. 身體:人體的組成部分,包括骨骼、肌肉、器官等。
1. 姿勢:指身體的姿态或運動時的形态。
2. 模式:為表達某種思想、方法或過程所設定的規範或框架。
1. 不遵循:沒有遵守特定的形式或規定。
2. 自由隨意:沒有受到嚴格的限制或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