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角鼓的意思、八角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角鼓的解釋

(1).打擊樂器名。八角形小鼓,單面蒙皮,周圍七面嵌有響鈴,無鈴一面飾雙股長穗。演奏時用指擊鼓面發出鼓聲,搖動鼓身發出鈴聲。今為曲藝單弦的主要伴奏樂器。

(2).滿族曲藝的一種。原為滿牧民歌曲,流行于 東北 、 内蒙 。 乾隆 時發展成坐唱形式,并有專業藝人演出。後漸趨衰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數輩,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頤。”

(3).單弦的别稱。因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故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八角鼓是一種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滿族傳統樂器及曲藝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八角鼓是滿族傳統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象征清朝的八旗制度。它既是樂器,也指以該樂器伴奏的曲藝形式,如單弦牌子曲。


二、構造與象征

  1. 形制特點

    • 鼓框由八塊烏木、紫檀木等硬木或骨片拼成,單面蒙蟒皮,直徑約17厘米。
    • 七邊嵌有銅钹(每邊2-3枚),一邊綴長穗,寓意“五谷豐登”或“谷生兩穗”。
    • 裝飾上,穗子顔色(如鵝黃、大紅)象征吉祥,紫色穗代表“紫氣東來”。
  2. 文化象征

    • 八角代表八旗,銅钹象征16佐領(軍事單位),體現滿族軍事與農耕文化的結合。

三、曆史與發展

  1. 起源
    源于滿族關外遊牧時期,用于狩獵、勞動後的自娛活動,後隨八旗駐防傳入中原及東北、内蒙古等地。

  2. 興盛與演變

    • 清乾隆年間發展為坐唱曲藝,出現專業藝人,盛行于北京、天津等地。
    • 民國時期吸收漢族等藝術元素,内容更豐富,成為地方戲曲(如單弦)。

四、演奏與用途


五、文化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曲目或制作工藝,可參考政府非遺保護網頁(如、8)。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八角鼓 八角鼓,一個有趣的詞彙,它包含了許多有趣的意義和曆史故事。下面将為您解答有關八角鼓的一些常見問題。 意義: 八角鼓指的是一種由八個相鄰的角組成的鼓。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八角鼓通常用于節日慶典或戲曲演出中,以産生歡快的節奏和鼓點。因其形狀獨特,也常用作舞台上的視覺元素。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八角鼓的拆分部首是“八”和“角”。其中,“八”意為數字8,表示八個角;“角”則表示具有尖銳邊緣的形狀。通過這兩個字,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八角鼓的構造形态。 來源: 八角鼓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時候,人們通過發現并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資源來創造樂器。八角鼓就是源于人們對鼓這種樂器的演化和創新。 繁體字: 對于八角鼓這個詞,其繁體字表達為「八角鼓」。繁體字在中文書寫中常用于文化傳統較為保守的地區或用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八角鼓在古代的字體寫法是「八角鼓」,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字體略有變化。 例句: 1. 演員手中的八角鼓發出清脆的聲音,為整個表演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2. 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敲擊着八角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組詞: 八音鼓、八卦鼓、八仙鼓 近義詞: 方鼓、角鼓、八面鼓 反義詞: 圓鼓、長鼓、平鼓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回答您對八角鼓的疑問,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