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角鼓的意思、八角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角鼓的解釋

(1).打擊樂器名。八角形小鼓,單面蒙皮,周圍七面嵌有響鈴,無鈴一面飾雙股長穗。演奏時用指擊鼓面發出鼓聲,搖動鼓身發出鈴聲。今為曲藝單弦的主要伴奏樂器。

(2).滿族曲藝的一種。原為滿牧民歌曲,流行于 東北 、 内蒙 。 乾隆 時發展成坐唱形式,并有專業藝人演出。後漸趨衰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數輩,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頤。”

(3).單弦的别稱。因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故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角鼓

一、詞義與形制

八角鼓是流行于中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打擊樂器,因鼓身呈八邊形而得名。鼓框由硬木制成,單面蒙蟒皮或羊皮,鼓壁鑲嵌銅制錢狀小钹(又稱“響錢”),邊緣綴有絲穗裝飾。演奏時以手指擊打鼓面或搖動鼓身發聲,音色清脆悅耳,常用于曲藝表演伴奏。

二、曆史淵源

八角鼓起源于滿族薩滿祭祀活動,清代中期隨八旗子弟的“票友”文化興起,逐漸發展為獨立的曲藝形式。乾隆年間被納入宮廷“升平署”演出,後流傳至民間,成為北京、天津、山東等地曲藝的核心樂器。

三、藝術形式與文化内涵

  1. 曲藝載體:八角鼓是“單弦牌子曲”的主要伴奏樂器,表演者自彈自唱,融合叙事與抒情。曲目多取材于曆史故事、民間傳說,如《風雨歸舟》《杜十娘》等。
  2. 相聲起源:早期相聲藝人常以八角鼓技藝為基礎,衍生出“說、學、逗、唱”的表演模式,對北方曲藝體系影響深遠。

四、文化地位與傳承

2008年,“八角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類别:曲藝)。其制作工藝要求嚴格,需選用紫檀木等硬木,蒙皮張力需精準控制,體現了傳統工匠精神。現代傳承中,北京曲藝家協會通過進校園、社區展演等形式推廣這一藝術。


參考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 "八角鼓"詞條(鍊接
  2.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 國家級非遺項目"八角鼓"介紹(鍊接
  3. 北京曲藝家協會官網 - 傳統曲藝傳承實踐報道(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八角鼓是一種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滿族傳統樂器及曲藝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八角鼓是滿族傳統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象征清朝的八旗制度。它既是樂器,也指以該樂器伴奏的曲藝形式,如單弦牌子曲。


二、構造與象征

  1. 形制特點

    • 鼓框由八塊烏木、紫檀木等硬木或骨片拼成,單面蒙蟒皮,直徑約17厘米。
    • 七邊嵌有銅钹(每邊2-3枚),一邊綴長穗,寓意“五谷豐登”或“谷生兩穗”。
    • 裝飾上,穗子顔色(如鵝黃、大紅)象征吉祥,紫色穗代表“紫氣東來”。
  2. 文化象征

    • 八角代表八旗,銅钹象征16佐領(軍事單位),體現滿族軍事與農耕文化的結合。

三、曆史與發展

  1. 起源
    源于滿族關外遊牧時期,用于狩獵、勞動後的自娛活動,後隨八旗駐防傳入中原及東北、内蒙古等地。

  2. 興盛與演變

    • 清乾隆年間發展為坐唱曲藝,出現專業藝人,盛行于北京、天津等地。
    • 民國時期吸收漢族等藝術元素,内容更豐富,成為地方戲曲(如單弦)。

四、演奏與用途


五、文化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曲目或制作工藝,可參考政府非遺保護網頁(如、8)。

别人正在浏覽...

阿摩敦闆平犇萃邊丁伯樂顧車馳沖齧抽馬鋤櫌搭兒滴流撲泛非洲主義放筆藩屬風政福善禍淫寒心銷志豪父蒿薤喝罵弧旌枉矢見老簡退叫破饑德籍居卷雲紋倨牙可憐宵空浮來得拉網連根連更徹夜麗春淩波麟跱流葉鹿茤媺人明天曆沐發披靡坡仙倩巧瞿地染事生傳室女實習說谏絲發之功泝流鐵硯磨穿王役吻别滃溶五臘箫台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