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幅裂的意思、幅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幅裂的解釋

謂如布幅的撕裂。 漢 應劭 《<風俗通>序》:“今王室大壞,九州幅裂。”《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後 王莽 陵篡,擾動戎夷,續以 更始 之亂,方 夏 幅裂。” 李賢 注:“ 更始 無道,擾亂方内,諸 夏 如布帛之裂也。”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夫古所謂銷兵甲者,非謂幅裂其旗章,銷鑠其鋒刃而已也。”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起兵》:“紀綱廢弛,九川幅裂,四海鼎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幅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分裂的狀态,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幅裂(拼音:fú liè)原意為“像布帛被撕裂一樣”,常用于比喻國家或疆土的分崩離析。例如《後漢書》中提到“方夏幅裂”,李賢注解為“諸夏如布帛之裂也”,即用布匹撕裂來象征中原的分裂。

二、文獻用例

  1. 漢代典籍:漢應劭《風俗通義·序》記載“今王室大壞,九州幅裂”,指漢朝末年政權瓦解,天下分裂。
  2. 唐代策論:元稹在策論中寫道“非謂幅裂其旗章”,強調治理需從根本解決矛盾,而非表面分裂。
  3. 明代戲曲:朱鼎《玉鏡台記》用“九川幅裂”形容戰亂導緻的地理割據。

三、引申與搭配

四、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明末李自成起義時,用“九州幅裂”比喻社會動蕩。

總結來看,“幅裂”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的比喻詞,通過布帛撕裂的具象畫面,生動傳達分裂、動蕩的抽象概念,常見于史書及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幅裂的意思

“幅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裂開、破裂得非常嚴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幅裂”由“幅”和“裂”兩個字組成。

“幅”字的部首是“巾”,總共有10畫。

“裂”字的部首是“衣”,總共有12畫。

來源

“幅裂”最早見于《左傳·哀公三年》:“餘非自逾也,無力為役,奉産産衆,杖于鄢,曳于鄢門,爰因而扶之。懼且裂席。”意思是“我并非故意超過時限,無力為上級服役,奉養家眷,拄着拖到鄢國,結果擔心被裂開的席子給看到。”這裡“幅裂”比喻形勢非常嚴重。

繁體

“幅裂”在繁體中仍然寫作“幅裂”,未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有可能有不同的寫法。關于“幅裂”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資料有限,目前沒有找到确切的記錄。

例句

1. 這張紙己經被撕成了幅裂,無法用來寫字了。

2. 他砸碎了桌子,把它從中間劈成了幅裂。

組詞

幅裂的組詞:幅度、裂痕、破裂、開裂。

近義詞

近義詞:裂縫、斷裂、亀裂。

反義詞

反義詞:完好、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