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幅裂的意思、幅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幅裂的解釋

謂如布幅的撕裂。 漢 應劭 《<風俗通>序》:“今王室大壞,九州幅裂。”《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後 王莽 陵篡,擾動戎夷,續以 更始 之亂,方 夏 幅裂。” 李賢 注:“ 更始 無道,擾亂方内,諸 夏 如布帛之裂也。”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夫古所謂銷兵甲者,非謂幅裂其旗章,銷鑠其鋒刃而已也。”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起兵》:“紀綱廢弛,九川幅裂,四海鼎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幅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或疆土像布帛一樣被撕裂分割,常用來形容政權分裂、領土割據的狀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國家分裂、疆土割據,如同布匹被撕成碎片。該詞強調分裂的徹底性與不可控性,隱含對統一政權瓦解的痛惜。

例證:

“天下幅裂,強秦虎視。” ——《資治通鑒》(形容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局面)

二、語源與構詞

三、近義與反義系統

類别 詞彙 差異點
近義詞 分崩、割裂 “分崩”側重政權崩潰,“割裂”偏重人為分割
反義詞 一統、混一 強調疆域與政權的完全統一

四、權威典籍用例

  1. 史學經典:

    《晉書·載記》以“九州幅裂,四海鼎沸”概括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2. 文學修辭: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批判藩鎮割據:“唐之幅裂,始于節度擁兵”,揭示軍事割據對統一的破壞性。

五、現代引申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可用于比喻大型組織或體系的瓦解,如:

“公司并購失敗後,業務版圖陷入幅裂狀态。”

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多用于曆史、政治領域的學術論述。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收錄)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幅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分裂的狀态,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幅裂(拼音:fú liè)原意為“像布帛被撕裂一樣”,常用于比喻國家或疆土的分崩離析。例如《後漢書》中提到“方夏幅裂”,李賢注解為“諸夏如布帛之裂也”,即用布匹撕裂來象征中原的分裂。

二、文獻用例

  1. 漢代典籍:漢應劭《風俗通義·序》記載“今王室大壞,九州幅裂”,指漢朝末年政權瓦解,天下分裂。
  2. 唐代策論:元稹在策論中寫道“非謂幅裂其旗章”,強調治理需從根本解決矛盾,而非表面分裂。
  3. 明代戲曲:朱鼎《玉鏡台記》用“九川幅裂”形容戰亂導緻的地理割據。

三、引申與搭配

四、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明末李自成起義時,用“九州幅裂”比喻社會動蕩。

總結來看,“幅裂”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的比喻詞,通過布帛撕裂的具象畫面,生動傳達分裂、動蕩的抽象概念,常見于史書及古典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豹關飽滿貝錦熛爓鄙弱騁朢嗔诃吃闆子重出賜圜打辣酥大上凡夫凡眼風幡佛狸祠高利弓劍狗油古典經濟學鲑冠汗席後徕歡歌護花鈴餞春徼觊錦襖子驚惕驚張積年君婦嫏嬛攬載老虎凳列嶂旄騎眇末眇年木漸跑龍套跑山乞募日輪入靜三式神工天巧室婦十郎八當思煙台頭首吞蛭駝毯文書嗚咽享嘗鄉杖閑了見世犀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