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震驚張皇。 唐 王建 《山中惜花》詩:“忽看花漸稀,罪過酒醒遲,尋覓風來處,驚張夜落時。”《西遊記》第四二回:“菩薩道:‘汝等俱莫驚張,我今來此擒魔王。’” 丁玲 《韋護》第二章:“聽差又彈門了。這次都非常坦然地毫沒驚張,他們保持着原态,相對的站在書架邊。”
(2).指使驚慌;驚動。《西遊記》第二五回:“莫要驚張了這幾個和尚。”《西遊記》第三六回:“成器狐狸生崖畔,驚張獵戶。”
(3).驚異聲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他隻在親眷人家,不要驚張,緻他走了。”《天雨花》第一回:“婆婆聽了,吐舌驚張道:‘原來是督爺家的公子。’”
“驚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震驚張皇(核心義項)
使驚慌;驚動(動作義)
驚異聲張(反應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集。
驚張是一個多義的詞語,可指驚訝或震驚之情感,也可指事物的異常變化。以下是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的解釋。
驚張是由“心”和“張”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心”作為左部,表示與情感和心理有關;“張”則作為右部,表示與事物呈現和變化有關。整個詞語共有七個筆畫。
“驚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厲公世家》:“其車死者,鞅車之禦者稱以守焉。斂以晉師,驚而張之,故名曰‘驚張’。”繁體字為“驚張”。
在古代,驚張的寫法多樣,常見的有“驚弧”、“驚奢”、“驚轅”等。這些寫法通過不同的字形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1. 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不禁驚張得目瞪口呆。
2. 遭遇突發情況時,他依然能夠保持冷靜,不驚張。
3. 媒體報道的事故發生後,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片驚張和恐慌之中。
驚詫、驚愕、驚慌、驚訝、驚奇、張揚、張狂、張皇
震驚、吃驚、驚奇、詫異、驚詫、大吃一驚
平靜、冷靜、泰然、泰然自若、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