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微末。古代帝王自謙之詞。《後漢書·和帝紀》:“﹝ 永元 六年三月﹞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雖爾眇末,猶扁庸保之上;事思反己,動類念物,則其情得而人心塞矣。”
(2).細小;瑣屑。 宋 王禹偁 《謝賜聖惠方表》:“昔 玄宗 之廣濟, 德宗 之廣利,皆叢剉眇末,不足稱道。”《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一曰清政本。宜詔中書、樞密院,凡苛碎眇末之務,悉歸有司,使從容謀議,專論大計。”
“眇末”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微末、卑微”,多用于自謙語境。具體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眇”原指視力微弱,《說文解字》釋為“一目小也”,後引申為微小、低微;“末”指事物末端,如《論語》有“本末倒置”之說。二字組合後,“眇末”特指身份或地位的輕微不足道,常見于古代文人的自謙表述,如宋代書信中“以眇末之身,承蒙垂詢”(參考《漢語大詞典》)。
語境應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謙遜對話,例如明代官員奏疏中自稱“臣眇末之才”,突顯對尊長或上位者的敬意(《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其語義強度高于“微末”,隱含“微不足道且能力有限”的雙重謙抑。
近義辨析
與“卑微”“鄙陋”等近義詞相比,“眇末”更強調“因微小而被忽視”的狀态,如《莊子·德充符》中以“眇乎小哉”形容存在感的薄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仍是研究古典禮儀文化的重要詞彙。
“眇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眇”在古籍中還可通“妙”,表精微奧妙(如《漢書》注“眇,讀曰妙”)。但這一含義在“眇末”中較少體現。
建議: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語義演變分析,可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具體文獻。
寶質比肩接踵賓從逼壤泊如參劑參請吃敲材赤繩系足淳緻出神出尊萃辱大赤打馬虎眼膽大妄爲道副滴搭廢學風承豐湖光出律鼓釘鼓竦夯漢汗禢兒懷鼠羁貫疾趨谲數沮擾抗暴鲲鮑籬落曆尾沒腳海梅粥密達南面稱尊農業局丕顯豈顧青霞意契洽起夜取平日飲亡何傷哀筲桶勝壤生疏噬狗師禁隋珠彈雀宿冤天象突黑脫困未能湘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