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凡夫的意思、凡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凡夫的解釋

[ordinary person] 平常的人;平庸的人

凡夫俗子

詳細解釋

(1).平庸之人。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託廢立之命於姦臣之口。”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凡夫朝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猶立植黍稷坐索於豐收也。”

(2).人世間的俗人。 晉 葛洪 《抱樸子·道意》:“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敦煌曲子詞·十二時·法體》:“ 釋迦 猶自入涅槃,豈有凡夫得長在。” 元 馬緻遠 《陳抟高卧》第二折:“久聞先生有黃白住世之術,不知仙教可使凡夫亦得聞乎?”《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此時衆人聚觀者極多,一個個肉眼凡夫,誰人肯信,都去攛掇那僧人。” 周作人 《糸魚川》:“他是個煩惱具足的凡夫,但歸根是信托 彌陀 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凡夫”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世俗語境與佛教哲學兩個層面解析:

一、漢語辭書基礎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凡夫”定義為“平凡之人”,指未具備特殊才能或崇高品德的普通人,如《漢書·王莽傳》載“此乃凡夫之才”,強調其與“聖賢”的對比性。此義項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延續,注為“尋常百姓”,突顯其世俗性與普遍性。

二、佛教哲學引申義 佛教典籍賦予“凡夫”更深層的宗教意涵。《大智度論》雲:“凡夫者,無明所覆,流轉生死”,指未悟佛法、沉溺于六道輪回的衆生。《維摩诘經·弟子品》更以“凡夫”與“菩薩”對舉,特指尚未證得菩提智慧的凡俗生命狀态,包含貪嗔癡等根本煩惱的束縛性。

三、現代語境融合運用 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兼具古典文學與佛教文化雙重色彩。文學作品中既保留“市井凡夫”的通俗表達,亦常見“勘破凡夫執念”等宗教哲學化用法,體現漢語詞彙的多維語義承載能力。此類用法在《漢語言文化關鍵詞研究》等學術著作中有系統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凡夫”是一個多維度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普通語義

  1. 基本含義
    指平凡、無特殊才能或修養的人,常與“俗子”連用為“凡夫俗子”。拼音為 fán fū,出自古代漢語,如《六代論》中“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形容普通人。例如《西遊記》描述“毀經謗佛的凡夫”,突顯其與超凡脫俗者的對比。

二、佛教語義

  1. 宗教定義
    佛教中指未覺悟的世俗之人,因“無明”(即迷惑事理)而沉溺于五欲、流轉生死,無法自主生命方向。梵文音譯“必栗托仡那”,意譯“異生”。

  2. 深層特質
    凡夫的生命狀态表現為“心被物轉”,即被情緒、念頭或外境所控,甚至持續一生。佛教經典《金剛經》提到“凡夫非凡夫”,實為破除對“凡夫”概念的執着。

三、哲學引申

從玄學視角看,凡夫執着于世間萬物為實有,陷入貪戀、鬥争,導緻輪回不息;若能觀萬物如幻影,則超脫凡夫境界。

總結

“凡夫”既可指世俗的普通人,也承載了佛教對未覺醒者的深刻批判。其含義從日常的平凡性延伸到宗教哲學中的覺悟困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壩地白費心機白晳抱拙卑弊逼索步道草野崇禮翠鵲等陣調把戲低攲東央西告多違發酵膚腠箇般鈎裂鬼門上占卦顧忌還世酣酒合食懷珠韫玉化民黃褐侯惶恐健朗節目牌軍鬨開闊開路鬼枯箨溜撒門下士蜜筒莫辨楮葉模次前頭喬坐衙奇妙窮旅棄養軀口劬苦佉盧撒嬴扇虐韶鮮實官四極伺隙松下塵呫嚅徒有其名瓦罂鄉親枭獍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