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風旛 ”。風中的旗幡。《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刹幡,聞二僧對論,一雲幡動,一雲風動,往復醻答,未曾契理。師曰:‘可容俗疏輙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後用為典實。 宋 陸遊 《示客》詩:“風旛畢竟非心境,瓦礫何妨是道真。”
“風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風中的旗幡”,原意是隨風飄動的旗幟。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風幡”或“風旛”。
哲學典故
出自禅宗經典《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二僧争論寺中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慧能提出“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強調主觀意識對現象認知的影響。這一典故成為禅宗“唯心觀”的經典例證。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成語,比喻人或事物立場不堅定、隨外界變化搖擺,如宋代陸遊詩句“風旛畢竟非心境”即用此意。
結構解析
由“風”(空氣流動現象)和“幡”(長條形旗幟)組成,字面組合直觀體現詞義,後通過禅宗公案獲得深層哲學内涵。
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強調主觀意識與客觀現象的關系,或批判缺乏主見的狀态。例如:“争論不休如風幡之争,實需回歸本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