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弓與劍。《禮記·曲禮上》:“受弓劍者以袂。”《淮南子·氾論訓》:“古之兵,弓劍而已矣。”
(2).指武藝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韋道安》詩:“ 道安 本儒士,頗擅弓劍名。” 宋 葉適 《贈李秀才肖舒》詩:“寺傳弓劍煙嵐外,門掩詩書浪泊間。” 明 陳子龍 《中都》詩:“ 塗山 弓劍地,千載頌苞桑。”
(3).傳說 黃帝 騎龍仙去,群臣攀附欲上,緻墜帝弓。又 黃帝 葬 橋山 ,山崩,棺空,唯劍存。見《史記·封禅書》、 漢 劉向 《列仙傳·黃帝》。後因以“弓劍”為對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詞。《魏書·肅宗紀》:“何圖一旦,弓劍莫追,國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頌》:“慕深考妣,哀纏弓劍。”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詩:“先帝弓劍遠,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顧氏松風寝記》:“而事關故國,莫不動先王弓劍之思焉。”
“弓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指代
指“弓”與“劍”兩種冷兵器,常作為古代軍事或狩獵工具的代表。例如《禮記·曲禮上》提到“受弓劍者以袂”,強調禮儀中對這兩種武器的重視。
引申為武藝或軍事
唐代柳宗元《韋道安》詩中“頗擅弓劍名”,即以“弓劍”代指武藝才能;宋代葉適詩句“門掩詩書浪泊間”則暗含用武之意。
“弓劍”既指具體兵器,也承載文化象征,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曆史細節,可查閱《史記》《淮南子》等文獻。
《弓劍》一詞指的是弓和劍,分别是古代戰争中常用的兩種武器。
《弓劍》的拆分部首為「弓彐刂」,共計8畫。
《弓劍》一詞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弓和劍作為古代戰争中重要的兵器,常被稱為「弓劍」以表明其重要性和廣泛應用。
《弓劍》的繁體字為「弓劍」。
在古代,「弓」的寫法為「弓疋」,「劍」的寫法為「冰刂」。
1. 弓劍交錯,形成了壯觀的軍陣。
2. 那名武士手握弓劍,神态凜然。
3. 弓劍在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組詞:弓箭、劍客、長弓、弓弦
近義詞:射擊器械
反義詞:和平
注意:以上詞彙僅與「弓劍」有一定關聯,但并非完全等同或對立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