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産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簡稱。見“資産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875頁)。
古典經濟學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形成的經濟理論體系,其核心思想圍繞自由市場機制展開,對現代經濟學具有奠基性影響。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典經濟學起源于17世紀中期,由威廉·配第初步提出,後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國富論》中系統化。它強調市場自由競争和“看不見的手”理論,主張經濟活動可通過供需自然調節,反對政府過度幹預。
古典經濟學為現代經濟學奠定基礎,尤其新古典經濟學繼承其市場分析框架。它推動了工業革命時期的資本主義發展,并為後續經濟理論(如邊際效用理論)提供批判與反思的起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經濟學史著作或學術文獻。
古典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的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供求關系、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以及資源配置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古(又),部首:口,筆畫:5
典(八),部首:八,筆畫:8
經(纟),部首:糸,筆畫:10
濟(氵),部首:水,筆畫:4
學(子),部首:子,筆畫:10
“古典經濟學”一詞來源于古代的經濟學理論體系,起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其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
古典經濟學(繁體字)
在古時候,古典經濟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古典經濟學》是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學科。
經濟學、經濟體制、經濟現象、經濟規律、資源配置、供求關系、資本主義經濟
古經濟學、古代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