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少年。《隋書·高祖紀上》:“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經荼毒,親受顧命,保乂皇家。”
“眇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人的幼年或少年時期,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眇”本義為微小、低微,引申為年幼、年少;“年”指年齡或時期。組合後“眇年”指幼年或少年階段,強調年齡尚小、未成熟的狀态。
文獻例證
在《隋書·高祖紀上》中記載:“朕以眇年,奄經荼毒,親受顧命,保乂皇家。”此處的“眇年”指隋文帝楊堅自稱年少繼位,經曆變故後承擔重任的情景,印證了該詞用于描述帝王或重要人物的早年經曆。
相關詞彙對比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常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幼年”“少年”等現代詞彙替代。
眇年(miǎo n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目(mù),右邊的部首是年(nián),它們分别表示眼睛和年份。
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5畫,其中目部部首3畫,年部部首6畫,剩餘的6畫代表其他部分。
眇年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莊子·逍遙遊》,原文是“綠竹之曰曰:兒骨乎!不知年之固,而必自難乎?”後來演變成了現代漢語的“眇年”,用以形容時間的短暫、轉瞬即逝。
在繁體字中,眇年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眇年的目部常多一點,與現代稍有不同。
一些例句可以用來進一步理解眇年的意義:
1. 這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快,真是眇年易過。
2. 人生苦短,匆匆的眇年裡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眇年的組詞:眇年易過、眇年難現、眇年好景、眇年快月。
眇年的近義詞有:頃刻、片刻、轉瞬。
眇年的反義詞有:漫長、持久、長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