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ocument;official despatch]∶指公文、書信、契約等
手把文書口稱敕。——唐· 白居易《賣炭翁》
文書下行直省。——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copy clerk]∶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
(3) [book]∶文字書籍
(1).文字圖籍。《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 始皇 起。同文書。治離宮别館,周徧天下。” 漢 王充 《論衡·别通》:“ 蕭何 入 秦 ,收拾文書。 漢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
(2).書籍;文章。《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 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頲 擁篲趨庭,遺墜文書。客取視之,乃詠 崑崙奴 詩也。” 宋 朱淑真 《夏日遊水閣》詩:“獨自憑闌無箇事,水風涼處讀文書。”《三國志平話》卷上:“﹝秀才﹞坐間因悶,撫琴一操畢,揭起書箱,取出一卷文書。”
(3).公文;案牍。《漢書·刑法志》:“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徧睹。” 唐 元稹 《望喜驿》詩:“滿眼文書堆案邊,眼昏倫得暫時眠。” 宋 蘇轼 《溫陶君傳》:“是時王方省覽文書,日昃未食,見之甚喜。”《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太守﹞當下出了一紙文書給與緝捕使臣。”
(4).字據;契約。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兩銀子,兀的是借錢的文書,還了你。”《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便寫了一張情願受僱,專管牧畜的文書。” 浩然 《豔陽天》第三七章:“那天半夜,你到 獅子院 敲門找我,人沒進來,你把個文書盒子塞給我了。”
(5).書劄。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 吳氏 者, 王丞相 之姻家也,且多有 王丞相 文書。”
(6).從事書信、公文工作的人。 老舍 《月牙兒》十三:“她叫我幫助文書寫寫字,可是不必馬上就這麼辦,因為我的字還需要練習。”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四章:“有一回,我把貧農的貧字,寫成貪污的貪字了,鄉文書把我好克了一頓,說我故意糟踏貧農。”
(7).文章和書法的合稱。《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九二引 宋 張潞 《浯溪詩》:“兩朝功罪乾坤定,二子文書日月光。”按,指 唐 元結 撰、 顔真卿 書寫的《中興頌》。
(8).彈詞的别稱。參閱 清 範祖述 《杭俗遺風》。
“文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不同。以下為詳細解釋:
廣義概念
指以文字形式記錄、傳遞信息的書面材料,涵蓋公文、書信、契約、合同、報告等。例如唐代白居易詩句“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書”即指公文。
職業或崗位
也指從事公文起草、處理工作的人員,常見于政府機關、軍隊或企業。
按性質劃分
按形式劃分
包括紙質文件(傳統文書)和電子載體(如錄音、光盤等),現代企業中的合同、憑證等也屬于文書範疇。
古代文書
中國自商周時期已出現文書,秦漢時期形成較完善的公文體系,如奏疏、官府往來文書等。
功能擴展
早期主要用于記錄和行政溝通,後逐漸發展出法律效力(如契約)、文化傳播(如文章書法合稱)等用途。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分類示例,中引用的古籍文獻或企業文書管理規範。
《文書》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指書面文件或文獻記錄。它可以指代各種形式的正式文件,如公文、合同、報告、備忘錄等。
《文書》的拆分部首是“文”和“曰”,它們分别表示“文化”和“語言”的意思。在《文書》中,“曰”這個部首是一個重要的象形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一共有5筆。
《文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在古代,文書的重要性在政治和行政領域非常突出。《左傳》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記載了各種行政文書的正史,因此這個詞語的使用也開始廣泛流傳。
《文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文書」,其中的「書」字與簡體字中的「書」相同。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在台灣、香港和部分華人社區中流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文書的寫法一般是使用毛筆或刻字技術,紙張材質也有限。因此,古代的漢字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有所差異。然而,它們的基本意義和用法仍然是相同的。
1. 我們需要準備一份詳細的文書,以便提交給領導。
2. 這份文書需要經過仔細的審核和審閱。
1. 文書工作
2. 文書處理
3. 文書寫作
4. 文書編輯
5. 文書管理
1. 文件
2. 報告
3. 筆記
4. 記錄
5. 筆劄
1. 口頭
2. 口述
3. 口信
4. 口頭報告
5. 口頭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