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驚懼。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 齊景公 渡於 江 沅 之河,黿銜左驂,沒之。衆皆驚惕。” 唐 蕭穎士 《答韋司業垂訪》詩之一:“高堂列衆賓,廣座鳴清絃。俯仰轉驚惕,徘徊獨憂煎。”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續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處詢舟子,約畧言之,雲其中絶無人煙。心更驚惕,不知所雲。”
(2).警惕。驚,通“ 警 ”。 唐 李白 《泾溪南藍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詩:“恨君阻歡遊,使我自驚惕。” 明 唐順之 《閱視軍情首疏》:“臣受命驚惕,不敢自寧,星馳前往。”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越十餘日,捕獲,夫婦之姦乃并敗,餘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 曰:‘……故遇此種事,當生驚惕心,不可生歡喜心。’”一本作“ 警惕 ”。
“驚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驚懼
指因受外界刺激或突發事件而産生的驚慌、恐懼情緒。例如:
警惕(“驚”通“警”)
表示對潛在危險的警覺與戒備。例如: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古詩詞及文獻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來源。
驚惕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在面臨危險或者不安全的情況下産生警覺,保持清醒和警戒的狀态。它既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心理狀态,也可以形容整個社會的警覺程度。
驚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3;惕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2。
驚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最早見于《晉書·張華傳》。在繁體字中,驚惕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代,驚惕的寫法跟現代漢字相比略有不同。驚的古代寫法為「驚」,惕的古代寫法為「悐」。
1. 他聽到突然的響聲,不禁驚惕地四處張望。
2. 教師們對學生的安全問題始終保持着高度的驚惕。
- 驚恐(jīng kǒng):害怕和恐懼。
- 驚訝(jīng yà):因為意外或者突然事件而感到吃驚。
- 驚奇(jīng qí):遇到超出預料的、稀奇的事情而産生的驚異。
警覺、警惕、戒備、戒慎。
安逸、安心、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