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b;whimper]
(2) 傷心哽泣的聲音
抱公膝而嗚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行路亦嗚咽
(3) 形容水、風等的聲音凄切
逝水猶嗚咽
(1).低聲哭泣。亦指悲泣聲。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一:“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 基諶 每拜見後母,感慕嗚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視。”《紅樓夢》第一○五回:“﹝ 邢夫人 ﹞隻得往 鳳姐 那邊去,見二門傍邊也上了封條,惟有屋門開着,裡頭嗚咽不絶。”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 湯阿英 的聲音有點嗚咽了,下面的話再也說不下去。”
(2).形容低沉凄切的聲音。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六:“夜聞 隴水 兮聲嗚咽,朝見 長城 兮路杳漫。” 唐 溫庭筠 《更漏子》詞:“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 宋 孫舣 《菩薩蠻·落梅》詞:“一聲羌管吹嗚咽,玉溪夜半梅翻雪。” 清 唐孫華 《溪邊步月》詩:“嗚咽笙簫别院曲,鏘鳴環玦過橋泉。”
“嗚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ū yè,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低聲哭泣
指因悲傷或情緒激動而壓抑地抽泣。例如《東周列國志》中“莊公亦為嗚咽”,以及蔡琰《悲憤詩》“行路亦嗚咽”,均體現此意。近義詞包括“啜泣”“抽泣”。
形容自然聲音的凄切
用于描述水流、風聲等低沉悲戚的聲響,如“流水嗚咽” 或“大海在嗚咽”。
引申為悲戚的氛圍
可指音樂、環境等傳遞的哀傷情緒,如“絲竹聲嗚咽”。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嗚咽”在不同語境下的細膩表達。
嗚咽(wū yān)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因悲傷、痛苦或激動等而發出的帶有哭泣聲音的嗚咽聲。
嗚咽的部首是口(kǒu),由一個口字邊旁組成,表示與口相關的意思。嗚咽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口字邊旁的筆畫數為3。
嗚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谶訓篇》中,是古代文言文的用法。由于這個詞的音響效果十分形象地表達了人類的悲傷情緒,因此被後來的作家和詩人廣泛使用。
繁體字的嗚咽為嗚咽(ㄨˊ ㄧㄢˋ)。
在古代,嗚咽的寫法為䲞,這個字由口字旁和奴字旁組成。
1. 她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不禁嗚咽起來。
2. 他聽到壞消息後,嗚咽着告訴我們。
嗚咽的相關詞彙有:嗚咽聲、嗚咽不止、嗚咽婉轉等。
嗚咽的近義詞有哭泣、抽泣、啜泣、哽咽等。
嗚咽的反義詞是歡笑、笑聲,表示高興和愉悅的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