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旄頭。《後漢書·公孫述傳》:“然少為郎,習 漢 家制度,出入法駕,鑾旗旄騎,陳置陛戟,然後輦出房闥。” 李賢 注:“旄頭之騎也。”《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四年》:“ 述 盛陳陛衛以延 援 入……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 述 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 胡三省 注:“旄騎,旄頭騎也。”參見“ 旄頭 ”。
“旄騎”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指古代持旌旗儀仗的騎兵隊伍,常見于禮儀、軍事場景中。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解析:
字義解析
組合後,“旄騎”特指手持裝飾牦牛尾的旌旗、擔任儀仗或傳令職能的騎兵,常見于帝王出行或軍隊列陣場合。
曆史功能與演變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漢代宮廷設有“旄頭郎”,職責包括執旄旗開道,而“旄騎”可能與之關聯。唐代以後,隨着儀仗制度細化,“旄騎”逐漸被“旌節使”“金吾衛”等職銜替代,但文學作品中仍保留其意象,如白居易《長恨歌》“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裡”暗含旄騎儀仗的描寫。
文化象征意義
“旄騎”不僅是軍事編制,更承載禮制與權力象征。例如《周禮·夏官》提到“旄旌”為諸侯儀仗,而“旄騎”護衛彰顯身份等級。此詞亦見于邊塞詩,如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側面反映其戰場指揮作用。
引用參考
“旄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旄騎”專指古代儀仗隊列中的先驅騎兵,常見于史書對皇家儀制的描述,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白地文拔拯輩輩璧彩鼈行赤弁丈人除號詞鈍意虛地方性法規鼎路門對策論铎遏馮鄧棡鼓部海圖黑茫茫漸冉僭肖積福擠擁句胪康老子筐簍老羸離光流喝率俗庬洪馬纓花苗姜摸樁鳥踴盤嶔偏信則暗平圃朅來棄骸綦會青籠清宴期盼欺心熱羹熱糊三條椽下賞適飾垢掩疵霜缯曙光順辭肆詐投機倒把投醪抟黍吞悲王權穩住架霞煥夏禮協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