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割的意思、剝割的詳細解釋
剝割的解釋
割削。猶言盤剝、搜刮。《後漢書·宦者傳序》:“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魏書·蕭衍傳》:“剝割蒼生,肌肉略盡,刳剔黔首,骨髓俱罄。”
詞語分解
- 剝的解釋 剝 ā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剝 ō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剝奪。剝削(?)。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割的解釋 割 ē 切斷,截下,劃分出來:割讓。割地。割棄。割舍。割除。割斷。割裂。割據。交割。割雞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費大力氣)。 災害:天降割于我家。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剝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由“剝”(剝去、脫去)和“割”(切割、割裂)組成,原指剝去皮膚或割裂肉體,帶有暴力色彩。
- 比喻義:引申為殘酷無情地剝奪他人利益或權益,常用于形容剝削、壓榨行為。
二、詳細解釋
-
盤剝與搜刮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如苛捐雜稅、強取豪奪)對百姓進行經濟壓榨。例如:
- 《後漢書·宦者傳序》提到“剝割萌黎”,即官吏對民衆的剝削。
- 《魏書·蕭衍傳》中“剝割蒼生”進一步強調對百姓的殘酷掠奪。
-
行為特征
具有持續性和系統性,如長期壓榨導緻“肌肉略盡,骨髓俱罄”(《魏書》),形容剝削程度之深。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吏、權貴的暴政。
- 現代語境:可比喻某些機構或個人對弱勢群體的壓榨,但需注意其貶義色彩。
四、發音與詞性
- 拼音:bō gē(“剝”在合成詞中讀bō,如“剝奪”)。
- 詞性:動詞,含強烈負面情感。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魏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剝割》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指的是将某物從整體中剝離或切分開來。它的部首是“剝”和“刀”,部首“刀”表示與刀相關,而“剝”則是本詞的聲旁。《剝割》共有10個筆畫,其中“剝”為6畫,“切”為4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字形和發音變化。
在繁體字中,“剝”和“割”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形态。然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會有一些差異。古時候的“剝”在結構上沒有現代的上下分隔開來,而是更像是“舟”的形态。古代的“割”則更接近于現代的“戈”,隻是多了一筆。
以下是關于《剝割》的例句:
1. 他剝割了蘋果的皮,然後分給了每個人。
2. 這個手工藝人擅長剝割竹子制作各種工藝品。
一些與《剝割》相關的組詞包括“剝皮”、“割肉”和“剝離”。近義詞可以是“剝離”、“除去”或者“切分”。反義詞可能是“拼接”或者“合并”。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