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以一再罷官為意的情懷。 唐 張說 《贈趙侍禦》詩:“ 長沙 鵩作賦,任道可知淺。請從三已心,榮辱兩都遣。”參見“ 三已 ”。
“三已心”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指代“不以一再罷官為意的豁達情懷”,即面對多次被罷免官職時仍能保持坦然的心态,不因榮辱得失而困擾。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和詩詞注解中均有體現。
源自唐代詩人張說的《贈趙侍禦》詩:“長沙鵩作賦,任道可知淺。請從三已心,榮辱兩都遣。”詩中“三已心”表達了超脫官場浮沉的淡泊心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處世态度,強調對仕途起伏的豁達,屬于褒義或中性用法。需注意,個别網頁(如)誤将“三已心”解釋為“狡猾陰險”,可能與字形混淆或來源錯誤有關,建議以權威詞典和詩文注解為準。
“三已”是“三已心”的縮略形式,出自《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對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的評價,進一步印證了該詞與罷官豁達相關的語義。
如需更完整的信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三已心》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事物的态度非常堅定決絕、毫不猶豫。這個成語源自于《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句話:“心所安,然後知所定。取事安,然後知所施。是故知常而好變,能作同而不務殆。”
《三已心》的拆分部首是左心旁、右心旁和心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8畫。
《三已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強調一個人在做事時應該有堅定的決心和毫不猶豫的态度。
《三已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已心」。
古代的《三已心》成語寫作「三已心」,沒有簡化字的「已」的部首。
他對于這個項目的投入可以說是三已心,一點都不含糊。
三思而行、三周兩月、一心一意。
毫不猶豫、堅決果斷、不能動搖。
優柔寡斷、動搖不定、猶豫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