蝺偻的意思、蝺偻的詳細解釋
蝺偻的解釋
駝背。《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旁行蝺僂。” 李善 注:“蝺僂,傴僂也。《廣雅》曰:傴僂,曲貌。”
詞語分解
- 蝺的解釋 蝺 ǔ 高大:“(鼎)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偻的解釋 偻 (僂) ǚ 脊背彎曲:伛偻(彎腰駝背)。 迅速:不能偻指(不能迅速指出來)。 偻 (僂) ó 〔偻儸〕a.幹練;機靈。b.指綠林或盜賊的部下、仆從。 〔佝( (僂)島 )偻〕見“佝”。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蝺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駝背或曲背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qǔ lǚ()。
- 含義:指脊梁彎曲、駝背的體态。例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的“旁行蝺偻”,李善注解為“伛偻”,即身體彎曲之貌。
2.文獻出處與用法
- 古典引用:多見于古籍,如宋玉的賦作,常與“伛偻”通用。例如《廣雅》釋為“曲貌”,強調身體的彎曲狀态。
- 近義詞:與“伛偻”(yǔ lǚ)、“痀偻”(jū lóu)同義,均指駝背或恭敬的姿态。
3.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 “伛偻”的擴展義:除駝背外,還可表示恭敬或俯身,如韓愈詩句“升階伛偻薦脯酒”。
- 與“佝偻”的區分:“佝偻”(gōu lóu)多指佝偻病,屬病理性彎曲;而“蝺偻”“伛偻”更側重形态描述。
4.現代應用
- 文學描寫:常用于刻畫年邁者或體态特征,如“蹒跚伛偻的老人”。
- 讀音注意:部分人易将“伛偻”誤讀為“gōu lóu”,實際應為yǔ lǚ。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蝺偻
蝺偻(lě lǚ)是一個由2個字組成的成語,在古代漢語中表示躬身弓背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體姿勢不正确或者駝背佝偻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蝺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0個筆畫;偻的部首是亻(人),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爾雅》是詞語的最早來源,約成于戰國時期,最初的意義是指蟹腳向上翹起的樣子。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人體駝背的形象。
繁體
蝺偻的繁體字為顑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蝺偻的寫法有所不同。蝺是由虼和卵兩個字組成,虼表示虱子的樣子,卵表示蟹的卵。偻是由鹿和步兩個字組成,鹿表示駝背的形狀,步表示腿部。這些寫法多以象形加會意的方式構成。
例句
他整天弓着腰,脊柱彎曲,像是一個蝺偻的老人。
組詞
蝺偻病、蝺偻兒、蝺偻矯正
近義詞
駝背、弓背、佝偻
反義詞
傲立、挺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