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掌管狩獵之官。《周禮·地官·序官》:“迹人,中士四人。” 鄭玄 注:“迹之言跡,知禽獸處。” 孫诒讓 正義:“此迹人亦掌蹤迹禽獸,知其所藏之處。”《左傳·哀公十四年》:“迹人來告曰:‘ 逢澤 有介麋焉。’” 杜預 注:“迹人,主迹禽獸者。”
(2).指探子。 唐 李邕 《左羽林大将軍臧公神道碑》:“獲其迹人,審其陰計。”
“迹人”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雙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時代背景理解:
指掌管狩獵事務的官員,職責包括:
指探子或偵查人員,負責追蹤敵情:
“迹”字本義為蹤迹、腳印(),引申為追蹤行為。兩種含義均與“追蹤”相關,但對象不同:前者針對野獸,後者針對人類情報。需注意,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場景。
迹人是一個中文詞彙,由“迹”和“人”兩個字組成。
部首:辵(辶)
筆畫:9
“迹人”一詞來源于古代漢族的姓氏。“迹”意為足迹、蹤迹,而“人”則表示人類。
此詞的繁體字為“跡人”。
在古代,人們使用傍點字體來書寫這個詞。“迹”字的上方加一個點,表示足迹;而“人”字則保持原狀。
1. 我在草地上發現了一串小動物的迹人。
2. 這幅畫裡的迹人非常真實,仿佛能夠走出紙面。
迹象、迹地、人迹罕至
足迹、蹤迹、痕迹
憑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