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盟約。《後漢書·南蠻傳·闆楯蠻夷》:“﹝ 秦昭襄王 ﹞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此言之誠,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及 魏文帝 即王位, 權 乃遣 周 ,為牋 魏王 曰:‘……先王盟要,由來已久。且 權 自度未獲罪釁,不審今者何以發起,牽軍遠次?’”
“盟要”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盟要”指盟約,即古代國家、部族或團體之間為達成協議而訂立的誓約。其核心含義強調通過儀式或書面形式确立的約束性約定。
近義詞包括“盟約”“誓約”,相關詞彙如“歃血為盟”“會盟”等,均與古代政治、軍事結盟行為相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
《盟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結成聯盟或盟約,表示團結、合作或共同目标。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國家、組織或個人之間的協議、契約或盟約。
《盟要》的部首是目(mù)字旁,表明這個詞與視物有關。它的拆分部首是目,右邊部分是字音要。整個詞由“月”、“口”、“冂”、“方”組成,總計8個筆畫。
《盟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約文獻,在不同曆史時期被使用。在繁體中,這個詞通常寫作「盟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盟要」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漢代,「盟要」可以寫作「盟草」或「盟狀」。在清代,人們使用「盟約」來代表這個詞。
1. 雙方籤署了一份盟要,表示彼此将合作共進。
2. 曆史上有許多盟要被違背或解除。
1. 同盟:表示不同組織或個人之間結成聯盟。
2. 盟友:指在盟約或聯盟中與自己結盟的人或組織。
3. 盟軍:指由不同國家或組織組成的聯合軍隊。
1. 盟約:強調盟約的法律性質和條款。
2. 合約:表示雙方之間的協議或合作關系。
1. 敵對:表示兩個或多個個體之間存在敵意或對立。
2. 疏遠:形容關系冷淡或漸行漸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