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檮昧的意思、檮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檮昧的解釋

愚昧。多作自謙之辭。 晉 郭璞 《<爾雅>序》:“ 璞 不揆擣昧,少而習焉。” 宋 歐陽修 《南省試策第五道》:“猥惟檮昧之微,舉皆管淺之説。” 王闿運 《拟李鴻章陳苗事折子》:“統兵大臣畏避事之名,故兵挫而不退,愚臣檮昧竊有疑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檮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素拆解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1. 詞義解析

    “檮”通“梼”,原指古代傳說中的兇獸“梼杌”,後引申為愚頑、兇悍之意。而“昧”本義為昏暗不明,常用來形容蒙昧無知的狀态。二者組合後,“檮昧”整體含義指愚鈍且缺乏見識,常見于古籍中對人性或行為的負面評價。

  2.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清代文獻,如《清史稿》中“檮昧失禮”的表述,用以批評禮儀教化不足導緻的粗鄙行為。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标注讀音為“chóu mèi”,釋義強調“愚昧無知”的核心内涵。

  3. 詞源關聯

    “檮”與“梼”的互通性源于《左傳》對“梼杌”的記載,這一兇獸形象被借喻為頑固不化之人,後逐漸衍生出“梼昧”“檮昧”等同源詞彙。此類詞源演變體現了漢語通過神話意象構建抽象概念的造詞特點。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檮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1. 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táo mèi,意為愚昧無知。需要注意的是,其正确字形應為“梼昧”(“檮”是“梼”的異體字或通假寫法)。

  2. 出處與用法
    源自晉代學者郭璞的《爾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習焉。”此處是作者自謙之辭,表示自己學識淺薄但仍堅持學習。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自謙表述中。

  3. 相關擴展

    • 結構分析:“梼”本指傳說中的惡木,引申為愚笨;“昧”指昏暗不明,組合後強化了“蒙昧無知”的語義。
    • 近義詞:可參考“憃昧”(chōng mèi,愚昧)、“晻昧”(àn mèi,昏暗不明)等,但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該詞多用于形容人或思想的愚鈍狀态,需注意其古漢語特征及謙辭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馉饳兒百口霸論秉成車轱辘話初風頭水出疹子辭别詞形雕掞鼎器垩筆扼死風府膚浸撫稚瑰铄過動寒膺荒樂活瓣肩尻接受祭陌髻盤卷子本樂此不疲唔哩陵隧秘緘謀國逆毛牛鼻子判審偏舟品行披挹輕平青缃秋秀全身麻醉廈覆觞爵煞拍施關樞機素幅隋釁索隱行怪泰和投効腯肥王侯将相文備溫情相絕限禁綫穗子賢哲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