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虎,雲從龍的意思、風從虎,雲從龍的詳細解釋
風從虎,雲從龍的解釋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後因以“風從虎,雲從龍”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 唐 李觀 《項籍碑銘》:“其餘揭竿而呼,争先刺 秦 者,如林如藪,於時亂浩浩,兵憧憧,風從虎,雲從龍,三靈昏而四海空。”
詞語分解
- 風從的解釋 順從,響應。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若侮慢,不式王命,然後謀力雲合,指麾風從。”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大君有命,孰不風從。” ********* 《民生主義》第一講:“至于 馬克思 所著的書
- 從龍的解釋 《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舊以龍為君象,因以稱隨從帝王或領袖創業。 後唐 盧殷 《欲銷雲》詩:“欲隱從龍質,仍餘觸石文。” 清 戴易 《釣台》詩:“當時賴有從龍彥,卻使幽人享
網絡擴展解釋
“風從虎,雲從龍”是一個源自《周易·乾》的成語,主要用來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也可引申為英雄人物或聖人的非凡氣勢與影響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自然界或社會中同類事物相互吸引、彼此呼應。例如,虎嘯生風、龍騰生雲,體現二者間的聯動關系。
二、詳細解析
-
出處與原文
出自《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 背景:古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總結出同類事物相互感應的規律,并借此比喻聖賢對萬物的感召力。
-
自然與人物象征
- 自然現象:虎威猛,行動時帶起勁風;龍神秘,騰飛時伴隨雲霧。體現“物以類聚”的關聯性。
- 社會寓意:比喻英雄人物或聖人的雄渾氣勢,如《項籍碑銘》中形容亂世豪傑“風從虎,雲從龍”的壯闊場面。
-
使用場景
- 文學修辭:多用于描述君臣相得、豪傑輩出的時代,或贊美人物氣概(如“龍騰虎躍”的近義替換)。
- 哲學引申:強調萬物因“同聲同氣”而共鳴,如思想、行動上的一緻性。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龍騰虎躍、風雲際會、同聲相應。
- 反義詞:分道揚镳、各行其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周易》原文或唐代李觀《項籍碑銘》等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風從虎,雲從龍》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形容跟風者可比喻成虎,順應形勢者可比喻成龍。下面給出其拆分部首和筆畫:
- 風:部首風(飛), 7筆畫
- 虎:部首虍(虎), 7筆畫
- 雲:部首二言,3筆畫
- 龍:部首龍/龍(龍), 5筆畫
這句成語的來源來自古代中國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古代人們相信風象征虎,雲象征龍,因此該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的特質。
這句成語的繁體寫法如下:「風從虎,雲從龍」。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風」字的寫法可能是「風」字的古老形式。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總是隨波逐流,不自主地跟風從虎。
2. 這個商人很會觀察市場,他總是能夠順利地雲從龍。
一些相關的組詞為:
1. 跟風:模仿别人的行為或跟隨潮流。
2. 雲龍:封建時代稱呼皇帝的皇號,也指雲彩中的龍。
近義詞為「隨波逐流」,意思相近,都強調跟隨形勢。
反義詞為「獨立自主」,意思相反,強調自主決策和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