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對的意思、陛對的詳細解釋
陛對的解釋
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詢。《宋史·徽宗紀四》:“乙未,詔監司未經陛對毋得之任。”《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四年》:“ 贄 初除禦史,未及陛對,即奏論:‘ 亳州 獄起,小人意在傾 富弼 以市進。’”
詞語分解
- 陛的解釋 陛 ì 〔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 〔陛見〕谒見皇帝。 〔陛辭〕臣子向皇帝告别。 宮殿的台階:陛級。階陛。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對的解釋 對 (對) ì 答,答話,回答: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朝着:對酒當歌。 處于相反方向的:對面。 跟,和:對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對立。對流。對接。對稱(坣 )。對峙。 說明事物的關系:對于。
網絡擴展解釋
“陛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臣子在殿堂上面見皇帝并回答其咨詢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陛對(bì duì)指臣子在宮殿的台階(即“陛”)上面見皇帝,并進行應答或接受咨詢的過程。其核心場景是君臣在正式場合的問答互動。
2.詞源與結構
- “陛”:本義為宮殿的台階,引申為帝王權威的象征(如“陛下”是對皇帝的尊稱)。
- “對”:意為應答、回應。組合後,“陛對”特指在宮廷中回應皇帝的詢問。
3.曆史用例
- 《宋史·徽宗紀四》記載:“诏監司未經陛對毋得之任”,強調官員需通過面聖應答後才能赴任。
- 《續資治通鑒》提到官員“未及陛對,即奏論”,表明“陛對”是正式觐見的必要流程。
4.應用場景
多用于宋代及之後的官方文獻,涉及官員任命、政策咨詢等場合,體現古代君臣禮儀與政治制度。
5.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面聖、奏對、觐見。
- 關聯詞:陛辭(向皇帝告别)、陛見(谒見皇帝)。
“陛對”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既反映皇權制度下的禮儀規範,也體現君臣間信息傳遞的正式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陛對(bì du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下面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陛對可以理解為庭上的雙幾,也可以指皇帝和皇後或者諸侯和嫔妃等一對身份地位顯貴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陛對由兩個字組成,陛的部首是阜,筆畫數量為10;對的部首是寸,筆畫數量為4。
【來源】陛對這個詞語在古代出現得較晚,相傳起源于西漢劉備的雙幾,用以指稱皇帝和皇後之間的尊貴地位。
【繁體】陛對的繁體字為陛對。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陛對的古代寫法為陛對。
【例句】他們被視為陛對,享受着無尚的榮耀和特權。
【組詞】陛寵(bì chǒng)、陛下(bì xià)、對聯(duì lián)、對手(duì shǒu)。
【近義詞】一對、夫妻、情侶。
【反義詞】單身、分離、離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