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稠厚的饴糖。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小郗先生》:“乃索紙一幅,吐津塗其上,稠如膠餳。”
“膠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膠饧指稠厚的饴糖,即一種黏性較強、質地濃稠的糖類食品。饴糖在古代多由米、麥等谷物熬制而成,而“膠”字在此處形容其黏稠的質地。
宋代洪邁在《夷堅乙志·小郗先生》中記載:“乃索紙一幅,吐津塗其上,稠如膠餳。” 此例以“膠饧”比喻唾液黏稠的狀态,說明其形容黏稠之物的用法。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饴糖的曆史或制作工藝,可參考古代飲食文化資料。
《膠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粘稠的物質。通常用來形容各種黏糊狀的物質,如糨糊、膠質等。
《膠饧》的部首是“⺡”(疒字底部),拼音讀音為“疒”。該字總共有11個筆畫。
《膠饧》的字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是由“⺡”和“舂”組成。其中,“⺡”代表病痛,而“舂”表示用杵舂東西,含義為杵舂産生的黏稠物質,如粥或糊狀食物。
在繁體字中,“膠饧”的寫法保持不變。即以“⺡”和“舂”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膠饧的寫法有所不同。其形狀會根據時代的更疊而發生改變,但整體結構保持相似。例如在戰國時期,膠饧的寫法為“⺡兕”。另外,各個曆史時期的字形也可能會略有差異。
1. 整個城市被膠饧般的雨水所淹沒。
2. 這種膠饧狀的物質可以用來粘合紙張和木材。
1. 膠饧般:形容物質黏稠、粘性強。
2. 膠饧液:指膠狀的液體物質。
3. 膠饧狀:形容物質呈現出膠狀的形态。
1. 糨糊:粘稠膠狀的食物或物質。
2. 膠質:黏稠物質,常用來指肉類上的筋膜。
3. 黏稠:粘性大,不易流動的。
稀薄:指液體或物質濃度低,流動性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