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置備(各種器物)。共,通“ 供 ”。《漢書·成帝紀》:“朕親飭躬,郊祀上帝…… 三輔 長無共張繇役之勞。” 顔師古 注:“謂供具張設。”《漢書·郊祀志下》:“郡縣治道共張,吏民困苦,百官煩費。”《漢書·循吏傳·召信臣》:“ 竟寧 中,徵為少府,列於九卿,奏請 上林 諸離遠宮館稀幸禦者,勿復繕治共張。”
“共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供應置備器物
“共張”中的“共”是“供”的通假字,意為供應;“張”指張設、置辦。合起來表示為特定場合準備或供應各種器物。例如《漢書·成帝紀》提到“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指地方官員無需為籌備祭祀活動而勞役百姓。
曆史文獻中的負面含義
該詞常出現在描述古代官方活動(如祭祀、修建宮館)的記載中,暗含對百姓造成負擔的意味。如《漢書·郊祀志》記載“郡縣治道共張,吏民困苦”,說明地方為籌備儀式導緻民生艱難。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共同出力、協作努力”,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或誤讀。需注意,古代文獻中“共張”并無“合作”的明确用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古籍研究中。若需表達“協作”之意,建議使用“共濟”“勠力同心”等更通用的成語。
《共張》是一個成語,意為衆人一起分享或者合力完成某個任務或者事情。
《共張》的部首是“共”和“張”,其中“共”的部首是“八”,“張”的部首是“弓”,《共張》一共有22畫。
《共張》的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的國君喜歡到處旅遊,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賞賜百姓一張銀子以示敬意。百姓們都很高興,于是每次都會集合在一起共同分享這張銀子,這就是“共張”的由來。
《共張》的繁體字是「共張」。
在古代,「張」的字寫作「張」。
1. 他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标共張,最後成功實現了。
2. 在這個團隊中,大家都互相共張,成就了很多事情。
共同、分享、合力、分享者
共同努力、合作、協力
各自為戰、個人行事、單打獨鬥
【别人正在浏覽】